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290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15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本文介绍了血压监护系统的电路设计,其中前端电路的设计采用差分多级放大电路,达到放大的效果。应用PSpice软件对滤波电路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带通滤波器的通带频率,验证了滤波器设计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血压监护系统印刷电路板中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血压监护系统电路板的布局布线规则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72.
中频熔炼炉测温仪工作在较强电磁场的环境中,对其电磁兼容设计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介绍了测温仪的抗干扰总体设计原理,给出了产生电磁干扰因素,提出了测温仪的各种抗电磁干扰措施,如屏蔽技术、接地与滤波技术等。实践表明,以上的各种措施提高了中频熔炼炉测温仪的电磁兼容性能。  相似文献   
73.
野鸭湖湿地挺水植物磷素截留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琪  李敏  杨航  刘晶晶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8):1874-1881
野鸭湖湿地位于官厅水库上游,在截留养分、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鸭湖湿地中4种优势挺水植物(茭白、扁秆藨草、香蒲、芦苇)的分布区域研究,分析了植物生物量及养分元素磷含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特征,得到了研究区域内4种挺水植物对磷素截留总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4种优势挺水植物地上部分磷含量为茭白>香蒲>扁秆藨草>芦苇;地下部分磷含量呈现茭白>扁秆藨草>香蒲>芦苇的分布特点;4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磷含量均随生长季节而降低;4种植物的单位面积磷素蓄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茭白>香蒲>扁秆藨草>芦苇的规律,其单位面积蓄积峰值依次为4910、4140、2190和1390g.m-2;研究区域内挺水植物磷素蓄积总量在夏季达到峰值2210.8kg,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为1263.5kg;区域内上、中、下游挺水植物的磷素截留总量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74.
王强  王琪  周全法 《环境工程》2012,(3):89-92,95
印刷电路板废粉末料的资源化和无害化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以报废印刷电路板经机械粉碎和分选后的非金属粉(铜含量1%~5%)为原料,采用"氨浸—脱氨—干燥"的工艺制备碱式碳酸铜,设计了实验装置,考察了氨浸分离工艺条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靠性:铜的回收率达到98.8%以上,获得了纯度不小于98.0%的碱式碳酸铜,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方法对产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75.
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保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安艳  姬强  赵世翔  王旭东 《环境科学》2016,37(1):293-300
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是增加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干筛法获得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探究了果园施用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的处理(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在0~10 cm土层主要减少了土壤5~8 mm、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2 mm、2~5 mm级别团聚体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随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生物质炭使0~1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有所减小,稳定性降低.与CK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有机碳提高幅度最大,达70%以上.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1 mm级别团聚体的吸湿系数,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76.
水力停留时间和溶解氧对陶粒CANON反应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会芳  付昆明  左早荣  仇付国 《环境科学》2015,36(11):4161-4167
以人工配制无机高氨氮废水为进水,通过接种CANON污泥,以陶粒作为填料,研究了HRT和DO对生物膜CANON反应器的影响.试验过程中,控制进水氨氮浓度基本不变,依次控制反应器的HRT为9、7、5 h,同时控制DO的范围为1.16~3.20 mg·L-1.研究发现:1当DO为1.20~1.75 mg·L-1时,尽管提高DO有利于提高AOB的活性和系统内基质的传质效果,但是CANON反应器的NH+4-N、TN去除效果依然随着HRT的缩短而下降,尤其当DO超过2.50 mg·L-1时,TN去除效果大幅度下降;2当DO为1.20~1.75 mg·L-1时,随着HRT的缩短,CANON反应器的短程硝化性能趋于稳定,而当DO超过1.75 mg·L-1时,即使缩短HRT,其短程硝化性能依然遭到严重破坏;3CANON反应器中短程硝化稳定性能和去除效果较佳的条件是HRT为7 h,且DO控制在1.20~1.75 mg·L-1之间.HRT和DO是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运行参数,直接影响到生物处理的效果和出水水质,协调控制两者的变化范围,对提高CANON工艺对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各类抗生素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并经动物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代谢物通过沼气工程处理后,得到的沼液又多用于灌溉,使得抗生素进入环境被农作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畜禽养殖中使用较多的6种抗生素作为目标物质,采用超声-Fenton氧化技术进行去除.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超声能量密度、H_2O_2浓度、pH值、n(H_2O_2)/n(Fe~(2+))对抗生素去除的影响,并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各个因素的交互性影响,拟合出去除抗生素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4,H_2O_2浓度为0.04 mol·L~(-1),n(H_2O_2)/n(Fe~(2+))=10,超声能量密度为0.050 kW·L~(-1),在此条件下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91.90%、93.65%、86.09%、87.30%、77.54%、88.21%;再经由响应曲面法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得出优化条件为:pH=3.80,H_2O_2浓度为0.04 mol·L~(-1),n(H_2O_2)/n(Fe~(2+))=10.9,超声能量密度为0.055 kW·L~(-1),在此条件下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的去除率分别为92.04%、94.23%、88.46%,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87.98%、80.78%、89.58%,养分TN、TP、TK的保留率分别为99.1%、98.6%、100.2%.可见,超声-Fenton氧化法对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良好,同时又可保留其养分.响应曲面法对优化超声-Fenton氧化去除沼液中的抗生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为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8.
以污泥和秸秆为共基质,以沼气产量、ρ(VFA)(VFA为挥发性脂肪酸)和CODCr去除率等为指标,探究污泥与秸秆配比(以CODCr计,质量比分别为1:0、1:1、2:1、3:1)对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以及最佳配比时SRT(污泥停留时间)对产甲烷相厌氧消化稳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污泥试验组相比,添加秸秆试验组的厌氧消化效能均较好;污泥与秸秆的最佳配比为2:1,该稳定状态下产酸相CODCr的去除率最高,为17.5%,ρ(VFA)为752 mg/L;产甲烷相CODCr的去除率为33.5%,ρ(VFA)为250 mg/L,产气量为47.7 mL/d,总体运行效能较高.在最佳污泥与秸秆配比(2:1)并设定产甲烷相反应器的SRT为20 d时,稳定状态下产甲烷相各组分的变化情况:CODCr去除率为41.20%,ρ(VFA)为238 mg/L,产气量为51.3 mL/d,沼气产率为8.4 mL/(d·g).研究显示,当控制污泥与秸秆配比为2:1、SRT为20 d时,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9.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富集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在启动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以恒定曝气量,通过优化停曝比实现氨氧化细菌(Aer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协同脱氮并且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然后添加有机物(乙酸钠)逐步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结果表明,在厌氧氨氧化细菌富集过程中,通过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提高进水氮负荷的方式强化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其平均活性由0.603mgN/(h·gVSS)提高到了8.1mgN/(h·gVSS);当恒定曝气量为50mL/min,停曝比为4:10(min:min)时,AerAOB和AnAOB对氨氮的去除量分别占总氨氮去除量的58.8%和41.2%,NOB氧化亚硝态氮的量占总硝态氮生成量的15.3%,成功抑制了NOB的活性;当C/N比为0.5,调整停曝比为4:15后,反硝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20.9%,厌氧氨氧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79.1%,实现了AerAOB、AnAOB和反硝化细菌(DNB)协同脱氮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
The ability of surface flow and subsurface flow simulated wetlands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a NaCI-enriched wastewater was examined, employing bulrush (Scirpus validus) and cattail (Typha angustifolia) plants, and two organically amended substrates (mixtures of mushroom compost and leaf litter,with topsoil) with a limestone liner. A simulated wastewater solution containing Cd, Cr, Cu, Fe, Mn, Ni, Pb and Zn as chloride salts was added to the wetlands at a rate of 0.3 l h–1. During 12 weeks of surface flow, Fe was retained most efficiently (74%), and Mn the least (24%). Most metal retention occurred in residual forms, primarily in the upper 5 cm of the substrate. A subsequent 10 week subsurface flow treatment exhibited greater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all metals, probably due to increased contact with the highly buffered lower substrate. During both treatments, bio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plants, but accounted for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the total metal removal. Plant speci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wetland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metal retention. Substrate type did not affect removal efficiency for most metals, but did influence the forms of the metals retained in the wetland.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