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0篇 |
免费 | 790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0篇 |
废物处理 | 52篇 |
环保管理 | 264篇 |
综合类 | 1417篇 |
基础理论 | 399篇 |
污染及防治 | 299篇 |
评价与监测 | 88篇 |
社会与环境 | 71篇 |
灾害及防治 | 1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采用均匀型和蛋白型Ru/TiO2催化剂为湿式氧化催化剂,应用于催化湿式氧化非达霉素提炼废水,以出水COD和TOC去除率作为指标来评价2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采用实验室连续评价装置对柱状颗粒催化剂在不同pH、不同废水流量和不同温度下处理非达霉素提炼废水进行了优化评价。结果表明:在265 ℃、pH=4.1、废水流量为10 mL·h−1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故确定此条件为该废水处理的最优条件;同时对比均匀型和蛋白型2种催化剂,蛋白型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结合SEM及N2-物理吸附结果,推断蛋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集中分布在催化剂颗粒的较浅层,有利于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扩散阻力,提高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上结果对开发高效湿式氧化催化剂,充分利用贵金属活性组分降低催化剂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2.
自然界中的锰氧化物常与铁氧化物交结伴生,其形成和转化过程相互影响. Mn(Ⅳ)氧化物与Fe(Ⅱ)反应过程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氧环境中低价锰氧化物氧化Fe(Ⅱ)生成铁氧化物的过程尚缺乏系统研究. 本工作以黑锰矿为例,研究了开放体系中Fe(Ⅱ)在低价氧化锰矿物表面的氧化行为,分析了Fe(Ⅱ)浓度、溶解氧以及pH对Fe(Ⅲ)氧化物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黑锰矿在氧化Fe(Ⅱ)形成针铁矿和纤铁矿的同时,自身被部分还原释放Mn(Ⅱ). 当反应体系pH值为3.0时,溶解氧氧化Fe(Ⅱ)作用弱,主要为黑锰矿氧化Fe(Ⅱ)并在其表面生成针铁矿. 当反应体系pH值升高至5.0,黑锰矿催化加速了溶解氧对低浓度(<5.0 mmol·L−1)Fe(Ⅱ)的氧化并生成水铁矿,随后转化成纤铁矿和针铁矿;Fe(Ⅱ)浓度升高(>5.0 mmol·L−1),反应初期Fe(Ⅱ)直接被黑锰矿氧化,形成了以针铁矿和少量纤铁矿组成的包覆层,并导致氧化速率减弱,而溶解氧在Fe(Ⅱ)后期氧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这些结果丰富了表生环境铁锰氧化物的形成与共生机理,为土壤矿物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63.
传统农业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官厅水库上游延庆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同时会影响到养分流失的危险性和区域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分析,按照不同时期对官厅水库上游延庆盆地内的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其他经济类用地的土壤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农业用地影响下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土壤垂直剖面变化。结果发现:(1)0~40cm是玉米地养分活跃层;蔬菜地的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变化最剧烈;果园整个剖面上养分变化均较剧烈;其它经济用地在25~40cm土层养分变化较大;(2)果园和蔬菜地是研究区内养分活动最活跃的土地利用方式,蔬菜地的表层养分流失风险性最高,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很高的潜在影响;果园在整个剖面上养分变化较大,其发生养分的淋溶流失的风险性最高;玉米和其他经济用地养分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建议,传统农业区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时,尤其是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改为蔬菜地和果园时,必须加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研究,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4.
265.
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碳的淋溶流失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碳沿着水文路径转移到水环境的过程。尽管这些流失量有限,却对陆地碳平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总结了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有:对土壤无机碳(SIC)的淋溶流失研究薄弱、缺乏野外实地观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淋溶流失的过程与机制认识不足等。今后除了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外,还要综合利用同位素示踪和在线仪器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陆地-水生系统连续体\"内多界面碳交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66.
低温对日本沼虾耗氧率、排氨率和Na+/K+ ATPase比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低温和室温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规格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的耗氧率、排氨率和Na^ /K^ ATPase比活力.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日本沼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低于室温,且与体重呈负相关;而Na^ /K^ ATPase比活力高于室温,且与体重呈正相关.表4参21 相似文献
267.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根系泌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高精度溶解氧微电极,研究了自然沉积物中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根不同部位的泌氧能力差异以及光照对根系泌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慈姑根系不同部位的泌氧能力存在差异,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根区氧气扩散层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2根长(0.98、0.72 mm)、3/4根长(0.68、0.28 mm)、根尖(0.58、0.44 mm)和1/4根长(0.42、0.32 mm);光照条件下不同根长部位根表面溶解氧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2根长〔64.56%(以%空气饱和度计)〕、3/4根长(52.73%)、根尖(38.55%)和1/4根长(20.55%),这与根部泌氧屏障、通气组织发育程度和根组织呼吸代谢有关。无论有无光照,慈姑根均有泌氧产生,光照条件下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和根区氧气扩散层厚度均高于黑暗条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1/2根长处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测定点(P<0.05);除1/2根长处以外的其他测定点,在光照条件下的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在黑暗条件下趋于相同(P>0.05)。 相似文献
268.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瓜根系多胺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盐胁迫下抗盐能力不同的2个黄瓜品种"长春密刺"和"津春2号"幼苗根系生长以及根系中多胺(PAs)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提高了盐胁迫下黄瓜根系游离态Spd和精胺(Spm)、酸可溶性结合态和酸不溶性结合态腐胺(Put)、Spd和Spm含量,降低了游离态Put含量;同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明显促进了幼苗根系生长;根系中酸不溶性结合态Spd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间呈正相关性.表明黄瓜幼苗根系中较高的游离态Spd和Spm、酸可溶性结合态和酸不溶性结合态PAs尤其是酸不溶性结合态Spd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和膜脂伤害,增强植株抗盐性. 相似文献
269.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文章研究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DO范围内,随着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总氮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即好氧反硝化效率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提高;在一定MLSS范围内,反应器内混合液污泥浓度越高,出水总氮越低,反硝化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270.
施肥对华北高产区土壤NO-3-N淋失与作物NO-3-N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4a的平衡施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施肥对潮褐土中硝态氮的分布、移动、积累、植株吸收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与施肥量直接相关,过量施用氮肥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并向下层快速移动;氮磷对作物的养分供应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施用适量磷肥可以促进小麦、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积累和淋失,但施磷量太高,由于氮磷之间的竞争作用,作物吸氮量反而下降,从而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和淋失加剧,施用钾肥抑制了土壤硝态氮积累,促进了两季作物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从减少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失的角度,提出该区合理的施肥配比为组合N2P2K2,即ρA(N)=200kg hm^-2,ρA(P)=32.5kg hm^-2,ρA(K)=150kg hm^-2。图6参1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