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2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138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49篇 |
废物处理 | 239篇 |
环保管理 | 277篇 |
综合类 | 2234篇 |
基础理论 | 595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61篇 |
评价与监测 | 357篇 |
社会与环境 | 35篇 |
灾害及防治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06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358篇 |
2012年 | 247篇 |
2011年 | 325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213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190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水源水体富营养化及造成的藻类水华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城市供水。以华南地区赤水水库为例,基于2019年5月暴发的蓝藻水华事件,开展了水库水质、蓝藻密度的监测分析及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复合聚合氯化铝的应急除藻技术研究,确定了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并评估了除藻效果。结果表明: 水华暴发时取水口表层TN、TP浓度超过地表水III标准且水体主要限制性元素为磷,若集水区内磷的浓度继续增大,则水华暴发的频率继续增加;此次蓝藻水华的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且垂向主要聚集在表层及水下5 m处,随水深的增加藻细胞密度逐渐降低,表层藻细胞密度高达6.87×108 cells·L−1;采用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复合聚合氯化铝去除蓝藻效果较好,在改性黏土投加100 mg·L−1,聚合氯化铝投加10 mg·L−1时,1 h去除率约60%,且随着时间延长,去除率持续提高。改性黏土复合聚合氯化铝能在短期内使藻类沉降至水库底部,可应用于湖库型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52.
53.
Determination of Q1, an unknown organochlorine contaminant, in human milk, Antarctic air, and further environmental samp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etter W Alder L Kallenborn R Schlabach 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00,110(3):6188-409
Q1, an organochlorine component with the molecular formula C(9)H(3)Cl(7)N(2) and of unknown origin was recently identified in seal blubber samples from the Namibian coast (southwest of Africa) and the Antarctic. In these samples, Q1 was more abundant than PCBs and on the level of DDT residues. Furthermore, Q1 was more abundant in seals from the Antarctic than the Arctic. To prove this assumption,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capture negative ion mass spectrometry (GC/ECNI-MS), which is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for Q1, allowed for screening of traces of Q1 even in samples with particularly high levels of other organochlorine contaminants. Q1 was isolat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from a skua liver sample. A 1:1 mixture with trans-nonachlor in electron-capture detectors (ECD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response factor with ECNI-MS. The ECNI-MS response of Q1 turned out to be 4.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rans-nonachlor in an ECD. With GC/ECNI-MS in the selected ion-monitoring mode, four Antarctic and four Arctic air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Q1. In the Antarctic air samples, Q1 levels ranged from 0.7 to 0.9 fg/m(3). In Arctic air samples, however, Q1 was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0.06 fg/m(3) or 60 ag/m(3)). We also report on high Q1 levels in selected human milk samples (12-230 microg/kg lipid) and,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unknown Q1 is an environmental compound whos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Our data confirm that Q1 is a bioaccumulative natural organochlorine product. Detection of a highly chlorinated natural organochlorine compound in air and human milk is novel. 相似文献
54.
电解锰行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电解锰渣,易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高温煅烧已成为当前无害化处理电解锰渣的高效方法之一。为探究高温煅烧时电解锰渣中特征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及物相组成,选取广西某电解锰企业经不同工艺产生的电解碳酸锰渣(EMCR)与电解二氧化锰渣(EMDR),通过其理化特性及Mn、N元素形态分布与微观结构变化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煅烧处理对电解锰渣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二氧化锰渣中Mn元素的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分布均大于电解碳酸锰渣。当煅烧温度在1 000 ℃以上时,2种电解锰渣中Mn元素基本上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通过风险评估代码(RAC)结果可知样品处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状态,可进行后续的处理处置。2种电解锰渣中N元素的形态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以NO形式为主。通过对煅烧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可知,在800 ℃时电解碳酸锰渣中石英相(SiO2)的衍射峰强度最佳,有利于活性发展,此时的能谱分析结果显示Fe元素占比达到了52.40%,有利于Fe的回收利用,而电解二氧化锰渣的最佳煅烧处理温度显示为1 000 ℃。该研究结果可为2种电解锰渣经煅烧处置后的资源化再利用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5.
为探究饮用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和排泥水的直接回用和处理后回用对水厂的影响及两类水处理过程中的差异,采用了污染负荷计算、实验室混凝小试和现场混凝-超滤中试装置对两类生产废水分别进行了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氨氮 (NH4+-N)、Al3+和全氟类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ASs)的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生产废水直接回用会为水厂带来一定的额外负荷,其中排泥水和反冲洗水分别对PFASs和Al3+负荷贡献较大;通过对小试中浊度,UV254以及5种荧光组分去除效果的对比,反冲洗水的混凝效果稍好于排泥水,同时10 mg·L−1的聚合氯化铝为最佳混凝剂方案;在中试过程中,两类水中的浊度、有机物、Al3+和PFASs均可被有效去除,出水差异较小,但反冲洗水中的亲水性和小分子有机物使得其去除效果低于排泥水。总体来说,经过处理之后,两类生产废水均可回用,回用可有效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水厂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56.
57.
58.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一定温度下 ,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PDMDAAC)溶解在聚合硫酸铁 (PFS)中 ,制成稳定的均相复合溶液。采用FT IR和X 射线衍射对其固体结构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液体复合絮凝剂的稳定性和固体复合絮凝剂的吸湿溶解性能 ,及其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在 6 0℃以下制备的液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固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比PFS更强的吸湿性 ;复合絮凝剂不是由PDMDAAC与PFS简单的机械混和 ,而是互相融合的复合体系 ;具有比PFS更优的去污性能和与PFS类似的较宽的最佳投药范围和 pH适用范围。对浊度和COD分别为 10 5 2和 187 5mg/L ,pH值为 7 5 9的生活污水 ,复合絮凝剂中Fe3 + 和PDMDAAC最佳用量分别为 5 4 .15和 4 2 7mg/L ,对COD的去除率为 77 14 % ,比PFS在用量为 81 2 2mg/L时的最佳效果高 12 %。 相似文献
59.
通过多批次的小试试验考察了结晶沉淀-树脂吸附组合工艺对黄连素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对产生的碱式氯化铜(TBCC)结晶沉淀进行X射线衍射(XRD)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pH为7.0~9.0时,废水中超过99.9%的Cu 2+以碱式氯化铜结晶沉淀的形式得以回收,反应生成的碱式氯化铜沉淀通过水洗后,其成分符合GB/T 21696—2008《饲料添加剂 碱式氯化铜》质量标准。剩余的废水再经过树脂吸附工艺处理后,出水Cu 2+浓度小于1.0 mg/L。在小试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试试验研究,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小试试验的运行效果及该工艺的可行性。通过该处理工艺既可综合利用废水中的铜资源,又可将废水的pH由小于1调至大于7,有利于实现制药废水综合处理和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0.
煤气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煤气化炉渣,亟需研究可批量消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会随温度发生变化,通过对该变化的研究和总结,描述了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的物化反应过程,并指出煤炭灰分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形态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煤气化炉渣中残碳的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的研究表明,残碳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利用途径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通过分析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指出建材化利用技术和掺烧循环流化床原料技术是目前的主流途径;最后,展望了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煤气化炉渣用于混凝土和水泥原料以及井下回填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