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46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15篇
基础理论   190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前期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预培养对2种水稻土———太湖地区黄泥土、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中外源Cd形态分配及高丹草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mg·kg-1和10mg·kg-1外源Cd处理下,与干湿交替预培养比较,持续淹水预培养后黄泥土中MgCl2提取态Cd分别由21.8%、28.5%下降为8.0%、16.9%,而NH2OH.HCl提取态Cd由17.7%、17.3%升高为28.1%、37.5%;红壤性水稻土NaAc提取态Cd由20.8%、29.6%下降为11.6%、12.6%.回归分析表明,MgCl2提取态Cd与高丹草Cd吸收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期淹水预培养显著降低高丹草对黄泥土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2.
全球变暖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是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了3种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的表层土壤,分别进行20℃和25℃的室内恒温培养,监测培养过程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动态,试图了解这些土壤的有机碳分解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培养中总有机碳变化可以用一级衰变动力学方程或对数衰减方程描述,但动力学特征依培养温度的不同而异.升温大大促进了铁渗水耕人为土和潜育水耕人为土中有机碳的分解与呼吸损失,而铁聚水耕人为土没有显著变化.供试土壤总有机碳损失的Q10系数分别为:潜育水耕人为土(11.1~14.1)>铁渗水耕人为土(4.4~6.4)>铁聚水耕人为土(0.63~0.73).这一方面说明温度敏感性在同一地带的不同土壤间的差异超过文献上报道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揭示了水稻土可能是一类对全球升温敏感响应的人为土.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碳的变化还提示不同温度培养下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改变,因而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库的生物有效性在温度条件下的变化.可以认为,土壤升温下有机碳的变化不但与土壤有机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土壤性质控制下的生物条件的改变有关.故土壤升温下有机碳的损失不仅仅是温度对分解过程的反应速度的影响.当然,对于不同土壤间的这种差异还需从有机碳-土壤环境-土壤生物的相互关系上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3.
选取全国13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通过外源添加重金属镉(Cd),比较分析土壤Cd的固-液分配系数(Kd)和有效态Cd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土壤溶液性质对Kd及土壤有效态Cd的影响,并建立了土壤Kd及有效态Cd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Cd处理的土壤中,其Kd值的变化范围为0.91~623...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农田土壤Cd累积分布特征及概率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静  魏恒  潘波 《环境科学》2023,44(7):4006-4016
通过检索2000~202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获得31个省240个市(县)区域160446个农田土壤样点的镉(Cd)含量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概率风险评价方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Cd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为农田土壤Cd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ω(Cd)范围在0.012~23.33 mg ·kg-1,几何均值为0.473 mg ·kg-1,是我国农用地土壤Cd风险筛选值(6.5华南>西北>东北>华东>华北;从时间尺度来看,我国农田土壤Cd含量在各时间段并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P>0.05).我国农田土壤Cd对儿童、青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尚无非致癌风险,但其对成年人和老年人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约5.81%和4.49%的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致癌风险超过美国环保署规定的限量值(1E-06).为提高农田土壤Cd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概率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和农产品的摄食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105.
周燕  卢新卫 《地球与环境》2018,46(4):381-387
文教区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以及职工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采集的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含量检测,分析其组分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含量为0.290~4.147μg/g,平均值为1.515μg/g,7种致癌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079~2.093μg/g,均值为0.593μg/g,土壤PAHs污染较为严重。其中4环的高环PAHs为土壤PAHs污染的主要物质,平均占∑PAHs含量的40.72%。源解析结果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燃烧、煤及生物质等的不完全燃烧。终生癌症风险评价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污染对其生活在周围的人群产生的终生致癌风险性较小,但71.4%的样点达到严重污染水平,产生的间接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6.
复垦红壤中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浙江省诸暨铜矿区复垦红壤牧草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牧草使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影响大小因矿区土壤污染程度而异.无污染和轻度污染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表现为黑麦草+三叶草>三叶草>黑麦草>未种植土壤,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重度污染环境下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Biolog数据分析显示,种植不同牧草的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均显著高于未种植牧草土壤,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典型变量分析揭示了不同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7.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变化模式,采用DNDC模型估算了以县为空间分辨尺度的贵州省农业土壤1995 年N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定量评估了施肥和耕作农业活动对该地区N2O释放量的贡献. 本工作将为准确估算我国农业土壤的N2O释放量和提出科学的减排措施提供研究基础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协同修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微域试验,初步研究了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多氯联苯(PCB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协同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单作,其中紫花苜蓿-海州香薷混作、紫花苜蓿-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种植120d后,土壤中PCBs含量比紫花苜蓿单作时分别降低43.0%和47.8%,强化效果显著.与紫花苜蓿单作相比,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可有效提高植株总生物量,增强植物对土壤中PCBs的吸收富集能力.土壤PCBs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植物可有效降低土壤中低氯代PCBs含量,植物混作栽培模式可以促进高氯代PCBs组分向低氯代PCBs组分的转变.可见,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协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二噁英类排放特征及周边土壤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13座不同类型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及二噁英类排放模式及部分设施土壤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排放浓度同焚烧处理量没有显著的关系.4—6氯代PCDD/Fs和7—8氯代PCDD/Fs呈现出了不同的排放特征.4—6氯代PCDF/PCDD比值为60.58±1.98(95%置信区间),较通用的总PCDF/总PCDD比值更适于描述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二噁英排放的特征.使用PCA及聚类分析方法将设施排放模式归类为3种模式.分布模式同焚烧设施炉型、处理量以及尾气处理方式等因素相关性并不显著.2,3,4,7,8PeCDF对I-TEQ的贡献为35%—45%,并与I-TEQ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厂区土壤中二噁英浓度水平约为8—14ngI-TEQ.kg-1,周边土壤浓度为1—4ngI-TEQ.kg-1左右,均处于较低水平,调查设施周边土壤的使用目前尚无明显风险.危险废物设施对周边土壤的环境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0.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活性碳酸钙是指土壤中不稳定的、处于自由态、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碳酸钙。研究用KMnO4滴定法测定了内蒙古栗钙土的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目的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201个土壤样品中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均值为20.57g·kg-1,变幅为0.63~135.59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退耕地锡林草地乌盟草地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与碳酸钙质量分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退耕地、乌盟草地、锡林草地的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分别与pH以及土壤粘粒质量分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耕地的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中碳酸钙的活性。土壤总碳酸钙质量分数(n=201)、pH(n=198)和粘粒质量分数(n=191)分别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73%、13%和27%的变异。碳酸钙活度指数(CAI)包括了碳酸钙质量分数、pH和粘粒质量分数(CAI=pH+0.01wCaCO3+0.11wClay),是基于每个变量对活性碳酸钙的相对影响而构建的,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36%的变异(n=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