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95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96篇
综合类   676篇
基础理论   297篇
污染及防治   379篇
评价与监测   168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63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汾河沉积物中的总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不同的消解方法对汾河沉积物中的总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王水水浴加热消解法对总汞的消解程度完全而且测定结果比较稳定.探讨了还原剂浓度、栽流浓度以及仪器条件等主要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检出限为0.0074ng/ml,加标回收率在84%~117%之间.标准参考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精度好.  相似文献   
633.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以巢湖龟山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系统介绍了水环境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Pb、Cu、Zn、Cr等4种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金属Cr有中度生态风险,Cu有轻度污染,Pb和Zn没有污染。结果也说明,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需要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634.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污灌区土壤现状调查与蔬菜重金属污染监测,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及污灌区污染历史,分析对比该区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本次监测通州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限量。对照土壤中的重金属Cu、Pb、Cr、Cd和As均达到土壤一级标准。凉水河两岸和通惠北干渠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说明污灌区污水灌溉已使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监测结果相比,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含量处于上升趋势。污灌区蔬菜重金属含量监测结果表明,其含量水平均达到食品卫生标准,说明污灌区蔬菜尚未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635.
改性生物炭材料对稻田原状和外源镉污染土钝化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为研究改性处理后的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钝化效应,以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炭(BC)为原材料,通过不同处理(HNO_3氧化、NaOH碱化、KMnO_4浸渍、FeCl_3浸渍)制备改性炭材料,在室内连续培养试验中,分析了其对原土/外源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原炭及改性生物炭均降低了原状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其中Na OH和KMnO_4改性的炭材料钝化作用超过50%;在外源污染土壤中,NaOH、KMnO_4、FeCl_3改性炭材料均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以添加10%的BC-KMnO_4较佳,降低作用超30%,HNO3改性炭却活化了3.8%~24.5%的土壤有效态镉.10%BC-KMnO_4显著降低原状土壤中可交换态镉含量达65.1%,而BC-HNO_3在外源污染土壤中活化可交换态镉含量高达20.2%.原炭及改性生物炭均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盐基离子含量;原炭及NaOH、KMnO_4改性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HNO_3改性炭则降低了土壤p H;原状土中有效态镉含量与pH、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外源镉污染土中有效态镉含量则与pH、有机碳、交换性镁、钾、钠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KMnO_4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和盐基离子含量,降低土壤镉活性形态含量,可作为优选的原位钝化修复材料,而HNO_3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有效态和可交换态镉含量,具有促进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636.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是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为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本研究从与地下水污染源及含水层相关的本质角度及外在的社会经济角度、政策角度综合考虑,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价值、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及相应的叠加原则进行耦合,构建了一套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体系,并借助GIS技术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及区划结果的可视化表达.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防治区划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终的防治区划分级图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研究区域地下水防治的轻重缓急,符合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实际预防、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此外,由于该体系构成因素的动态性特征,建议开展关于区划更新频率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及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是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对植物修复的研究日益增加,工业、农业和交通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三大主要来源。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主要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由于超富集植物存在生物量小、生长缓慢的缺点,更应该关注具有高生物量的重金属耐(抗)性植物。  相似文献   
638.
苟体忠  阮运飞 《化工环保》2012,40(3):336-341
以万山汞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PI)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Hg、Cd、As、Pb、Cu、Ni和Zn出现不同程度累积,分别达贵州省背景值的263.61、2.31、1.28、2.11、1.70、1.01和3.52倍;土壤重金属平均NPI为188.00,属于严重污染水平,Hg是主要污染因子;土壤重金属平均RI为10 655.70,属于极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Hg是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土壤中Cu、Ni、Cr主要源于自然活动,As、Pb、Zn主要源于燃煤和交通运输污染,Cd主要源于农业污染,Hg主要源于汞冶炼污染。  相似文献   
639.
我国铅中毒群体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地理学科角度,联系发达国家铅污染的演变轨迹,及我国铅污染源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对受到铅污染严重威胁的人群的群体特征按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城乡差别及群体规模与发展趋势作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2.2%的城乡儿童血铅高于目前国际公认的100μg/L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涉铅中小型乡镇企业职工铅中毒患病率9.35%。其中蓄电池,冶炼行业最高,铅中毒患病率分别为23.8%和18.8%,占总中毒人数的67.2%。  相似文献   
640.
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seven heavy metals (Cd, Cr, Cu, Mn, Ni, Pb and Zn) was studied using a modified three-step sequential procedure to assess their impact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Seyhan River, Turke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ix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in two campaigns in October 2009 and June 2010,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respectively. The total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diment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at the various stations. Cadmium was the only metal that was below detection at all stations during both sampling periods. Metal fractionation showed that, except for Mn and Pb, the majority of met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idual fraction regardless of sampling time, indicating that these metals were strongly bound to the sediments. The potential mobility of the metals (non-residual fractions)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ranking: Pb > Mn > Zn > Cu > Ni > Cr in October 2009 and Mn > Pb > Zn > Cu > Ni > Cr in June 2010. The seco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metals was bound to organic matter/sulfides, originating primarily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Non-residual metal fractions for all stations were highest in June 2010, which may be linked to higher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diment samples with 1.40% and 15.1% in October 2009 and June 2010, respectively. Potential sediment toxicit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Risk Assessment Code (RAC). Based on RAC classification, Cd and Cr pose no risk, Cu and Ni pose low risk, Pb and Zn were classified as medium risk metals, while the environmental risk from Mn was high.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SQG), the Seyhan River can be classified as a river with no, to moderate, toxicological risks, based on total metal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