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4篇 |
免费 | 946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140篇 |
环保管理 | 340篇 |
综合类 | 1484篇 |
基础理论 | 549篇 |
污染及防治 | 1024篇 |
评价与监测 | 320篇 |
社会与环境 | 69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56篇 |
2016年 | 185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257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253篇 |
2008年 | 241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不同沉水植物对Cu,Pb,Cd,Zn元素吸收积累差异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对水中Cu,Pb,Cd,Zn吸收积累的差异.对生长在广西刁江流域中的几种常见的沉水植物: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点与不同时期里.Cu.Pb,Cd,Zn元素在同一沉水植物中吸收变化比较大,Zn元素含量在被测元素中变化最大,最高值和最低值差约581倍.这说明沉水植物受环境影响比较大,能较好的反应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但不同的沉水植物对周围环境反应能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对Cu,Cd,Zn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而黄丝草对Pb吸收累积能力在所有被检测沉水植物中富集能力是最强的.因此,我们在利用沉水植物来指示或修复水体环境时,必须依据不同的元素来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992.
为加深对电动修复技术理论的理解及提供实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科学依据,以实际污染土壤和人为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垂直电动修复技术,着重对比了实际污染土壤和人为污染土壤的电流强度、pH和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率。结果表明:1)电动修复过程中,实际污染土壤和人为污染土壤具有相似的电流峰形,但是人为污染土壤电流值约为实际污染土壤电流值的2倍,指示人为污染发生了更多的离子迁移。2)电动修复结束后,距离阳极越近的土壤pH越低,阴极附近区域的土壤pH显著升高,实际污染土壤和人为污染土壤pH变化规律相似,阴极pH的升高可起到深层固定重金属的效果。3)对于实际污染土壤,垂直电动修复技术对0~5 cm土层Cd、Pb、Cu和Zn造成一定的向下迁移,Cd和Zn在5~10 cm土层也有一定迁移,但该土层中Pb和Cu产生积累,其余土层变化不明显。4)对于人为污染土壤,Cd迁移明显且在最底层(35~40 cm)积累,Zn、Cu在表层(0~20 cm)有一定迁移,但是Pb只在最表层(0~5 cm)有一定迁移,其余土层变化不明显。5)对比实际污染土壤和人为污染土壤,实际污染土壤具有明显较低的重金属迁移率,人为污染土壤重金属由于老化时间较短(2个月),Cd和Zn具有较高的迁移率。因此,人为污染土壤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实际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主要研究地下水修复试剂乳化纳米铁(EZVI)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特性和影响因素.一维模拟柱实验考察EZVI的穿透曲线和模拟柱中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乳化植物油对纳米铁的改性显著提高了纳米铁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能力,EZVI的迁移距离为未改性纳米铁的2~3倍;EZVI中的乳化植物油会随水流迁移,分别形成纳米铁反应带和植物油反应带;岩性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介质粒径越大,越有利于EZVI的迁移,且EZVI在粗砂中的迁移能力是细砂的1.9倍;注入速率通过影响纳米铁迁移到含水层介质表面的几率影响迁移行为,注入速率越大,迁移距离越长;共存离子对乳化纳米铁的迁移性能影响不大,会引起微量的铁的损失.最佳迁移效果的条件是3cm/min的注入速度,2g/L的注入浓度. 相似文献
994.
影响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类型、污染物性质、电压和电流大小、洗脱液组成和性质、电极材料和结构等.但很少有文献报道不同电极材料对电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率影响,文章采用不同电极材料(石墨、不锈钢和钛板)对尾矿附近的土壤进行电动修复,研究了修复效率及土壤pH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当电场强度为1 V/cm,采用石墨电板电动修复48 h总铅的去除效率为77%,不锈钢电极和钛电极的修复效率分别为64%和54%.石墨电极去除效率的提高归因于相比于不锈钢电极和钛电极,石墨电极提供更多的电子传递所需的活性界面. 相似文献
995.
某焦化厂污染场地环境损害评估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大型焦化厂土壤和地下水多环芳烃、苯污染损害评估为例,采用资源等值分析法分别开展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损害评估,并对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损害评估的数额(27.1亿元)与实际污染修复成本(20.5亿元)具有较大差异,损害评估额明显大于污染治理修复成本;社会贴现率的取值(1%~5%)选择对土壤污染损害评估结果影响最大,污染含水层厚度(3m~9m)、含水层孔隙度(0.25~0.35)、社会贴现率(1%~5%)和单位地下水修复成本(4000~5000元/m2)等因子对地下水污染环境损害评估的结果影响较大.资源等值分析的方法作为评估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理论和技术上较为可行,但需要精细化的立法和明确的技术导则来规范损害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6.
997.
污泥经过固化处理后,能稳定其中的重金属,降低其浸出毒性,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但固化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毒性与其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仅仅通过浸出毒性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固化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污染。通过Tessier五步浸提法分析污泥固化前后、不同固化材料掺入量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并对其形态与浸出毒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固化后Cu、Zn的有机结合态变化最大,一般情况下Cu、Zn的浸出毒性指标均不能全面反映其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加州污染场地清理的风险评估的概念,方法,计算和风险管理.从而引进挥发性污染物室内入侵风险评估方法来制定污染场地清理标准.讨论如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壤清理浓度和挥发性污染物室内入侵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加州环保署水质管理局颁布了地下储油罐低风险结案政策.政策中的污染场地清理定量标准是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计算得出.最后,用一个具体的美国加州洛杉矶案例介绍风险评估方法是怎样运用在污染场地清理修复中,以回答污染场地修复的关键问题\"多干净算干净\". 相似文献
999.
1000.
以某自来水厂污泥为背景泥样,人工添加重金属后泥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葡萄糖酸、氯化钠、六偏磷酸钠复配溶液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洗脱效果.研究发现,复配淋洗剂对污泥中Pb和Cd有较好的萃取效果.形态分析表明,葡萄糖酸对污泥中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部分弱有机结合态形式的重金属Pb、Cd有较好的萃取效果;六偏磷酸钠主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