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09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5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紫外消毒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城市污水消毒的必要性,对常用污水消毒技术进行现状分析及技术经济比较,紫外线消毒有望成为替代传统液氯消毒的较佳选择.阐述紫外线消毒原理及工程上的应用.最后对紫外消毒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2.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分类特性及其卤代活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XAD树脂对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进行富集分类 ,将其分为腐植酸、富里酸、亲水酸和其它亲水物质等 4种有机组分 .考察了原水中各有机组分的分布及其在加氯消毒过程中的三卤甲烷生成量、生成速度及耗氯量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原水中的主要成分是富里酸 ,占有机物总量的50.7% ,其它3种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原水具有较高的三卤甲烷生成能力 ,富里酸是生成三卤甲烷的主要有机组分 ;对各有机组分卤代活性的研究表明 ,腐植酸、富里酸和亲水酸具有较高的卤代活性 ,其它亲水物质的卤代活性较低 ;从各有机组分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及与氯反应速度来看 ,腐植酸、富里酸及亲水酸具有较快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 ,与氯的反应速度也较快 ,而其它亲水物质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及与氯的反应速度均较低 .  相似文献   
93.
An attempt to depict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mmonium perchlorate, a component of solid propellant used in space vehicles, has been made. The waste‐water management system uses solar ponds and seawater dilution for the reten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undesirable constituents of the wastewater. The details of the wastewater generation and its treatment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4.
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文海  肖融  丁顺克  张瑞华 《环境科学》2021,42(11):5059-5074
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是在饮用水消毒时由消毒剂与有机或无机前体物反应生成的一类次生污染物,其由于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特性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聚焦于饮用水中的DBPs,介绍了DBPs的主要分类和研究历程,汇总了多地饮用水中常见DBPs的浓度水平以及全球饮用水水质标准对DBP指标的管控要求.随后系统介绍了饮用水中DBPs的控制策略,包括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以及协同控制这4大类,并对各类控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述了中国的DBPs研究的现有水平和未来趋势,并展望了未来有关DBPs控制方法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在评价某种工艺或技术对DBPs的控制效果时需要考虑DBPs浓度和水质综合毒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建议关注耦合源头、过程和末端控制技术的协同控制方法,兼顾从源头到龙头每个节点,实现对饮用水中各类DBPs的高效控制.  相似文献   
9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ovel flat plate heat-pipe solar collector, namely, the hybrid heat-pipe solar collector. An analytic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collector efficiency as well as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collector. The effects of heat pipes/absorber, top cover, flue gas channel geometry, and flue gas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on the collector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ree modes of operation, i.e., solar only operation, solar/exhaust gas combined, and solar, exhaust gas and boiler combined.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the collector was also carried out for each of these modes of operation under real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llector and deter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general external parameter. The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 correlation factor was used to modify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llector was increased by about 20–30% compared to a conventional flat-plate heat pipe solar collector.  相似文献   
96.
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工艺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规律以及特点,探讨二氧化氯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对我国北方某市使用同一水源的4家水厂消毒工艺进行全面的采样与检测,并对各项消毒副产物检测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比单纯液氯消毒形成的三卤甲烷平均降低74.39%,卤乙酸平均降低40.6...  相似文献   
97.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化学特征与毒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与天然有机物(NOMs)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BPs).本文针对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4种主要消毒方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综述了10类DBPs的化学特性、毒性和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溴酸盐(BrO3-)、亚氯酸盐(CIO2-)、卤乙腈(HANs)、致诱变化合...  相似文献   
98.
气体ClO2与其他常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在空间消毒方面比较有诸多优势.气体ClO2对各种微生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而且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氯化物,较之液态ClO2具有更好的扩散性、穿透性和使用均匀性,特别适用于对大面积环境微生物的杀菌消毒.  相似文献   
99.
阐述了MIEX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特性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对消毒副产物前质、色度、浊度、藻类等的去除效果.对近年来MIEX树脂与超滤、活性炭、臭氧等工艺组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初步分析了MIEX树脂用于净水处理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0.
考察了城市污水氯和紫外消毒过程中不同物理形态的胞外抗性基因的产生行为与及微生物群落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氯消毒尽管使胞内抗性基因丰度下降,但使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明显上升(0.7±0.1)log,而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下降(0.2±0.1)log.紫外消毒也使胞内抗性基因下降,但使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显著上升(0.4±0.2)log,而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下降(0.3±0.1)log.氯消毒后,结合型胞外DNA(a-eDNA)中变形菌门丰度下降而其他菌门的丰度上升,细菌多样性指数由4.2上升到4.7;而游离型胞外DNA(f-eDNA)中变形菌门上升了6.6%,多样性指数则从3.5降低到2.8.紫外消毒后,a-eDNA中变形菌门丰度下降了36.6%,多样性则上升到4.8,而f-eDNA中细菌丰度变化较小.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揭示了抗性基因与细菌间广泛的寄存关系,tetAtetXsulIsulII分别与17、15、15和5种菌属间存在共现性,表明抗性基因潜在宿主的变化是导致消毒后胞外抗性基因产生的关键原因.本研究表明氯和紫外消毒不能消除抗性基因风险,反而通过导致不同胞外抗性基因的大量产生,使风险的形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