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388篇
综合类   1284篇
基础理论   315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370篇
灾害及防治   2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林地具有多重功能,在生态优先区和生产生活区承担不同功能。传统林地分类难以兼顾区域主导功能和开发保护定位,且对不同功能区内林地的时空特征尚缺乏定量刻画。建立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的林地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图、功能区划、植被物候特征和统计数据,使用专题图叠加、遥感识别和决策树分类技术,提取林地各类型。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林地遥感面积为228.18万km 2,1990—2018年生态优先区域林地减少2.49万km 2,2000年后降速变缓;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区等核心生态功能区内局部林地增加,主要位于内蒙古部分草原和沙区、河北西北部和黄土高原;东北地区、西南喀斯特区和新疆北部的林地转换为耕地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林地降幅最小;用材林地在2010年后减少变缓,园地扩大主要来自东南地区的耕地和用材林,城市林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北京迅速增加。研究表明,发挥核心生态功能的林地在生态修复工程范围和自然保护区内局部恢复,但剧烈的人为扰动仍导致其面积整体降幅较大。建议分区域差异化恢复生态林地、提升主导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62.
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963.
宋家鹏  陈松林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65-2877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964.
隋虹均  宋戈  高佳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277-2291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环境胁迫监测模型、改进的CRITIC模型、优化的InVEST模型,明确二者间的作用结果,揭示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退化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外源环境胁迫强度整体偏低,呈现出以东部、西部、北部高,中部、南部低为主基调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內源生态恢复强度高于胁迫强度,表现出以西部—东部—中部梯度衰减的时空分异格局;(3)研究区共有968.12 km2耕地发生生态退化,展现出以团块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零星分布在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明晰了多源环境胁迫/多源生态恢复之间的交互效应,实现了各耕地图斑对多种环境胁迫力和生态恢复力的动态敏感度测算,进一步刻画出了生态退化过程,测度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强度吻合,为准确诊断黑土区耕地生态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5.
吴良  张丹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0):2495-2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的食物浪费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应用。为了推动食物浪费的减量,亟需构建覆盖全国的、系统性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并实现食物浪费的定量监测与评估。本文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过程政府及社会中各界的主要关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食物浪费的相关研究,辨析了食物浪费的定义及主要演变,论述了全球食物浪费监测与评估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食物浪费监测与评估进展,提出了通过餐厨垃圾,将食物浪费从传统概念向广义概念延伸的理念,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反食品浪费监测与评估指标。本文旨在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食物浪费的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从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12.3的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6.
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反应性排放清单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5  
以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研究对象,使用具有代表性的VOCs总量排放清单、各污染源成分谱及物种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值(MIR),建立了2010年我国人为源VOCs基于臭氧生成潜势(OFP)的反应性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总OFP为84 187.61 kt,其中,烷烃6 882.53 kt,烯炔烃41 496.92 kt,芳香烃32 945.32 kt,卤代烃161.45kt,含氧有机化合物2 701.40 kt.OFP贡献前10种物种分别为丙烯、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1-丁烯、邻-二甲苯、1,2,4-三甲苯、1,3-丁二烯、间-乙基甲苯和乙苯,占人为源总OFP的63.95%,仅占VOCs排放总量的31.84%.人为源三大污染源中,工业源贡献了49.29%的OFP,为最大贡献源,其次是交通源28.31%和农业源22.40%.建筑装饰、石油炼制、储存与运输、机械设备制造、交通设备制造和包装印刷为工业OFP主要贡献源;轻型载客汽车、重型载客汽车及摩托车为交通源OFP污染控制的重点;生物质燃烧两类子源均为农业源OFP重点控制对象.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和河南是我国人为源OFP贡献最大的省份,占人为源总OFP的39.65%.该反应性清单的建立,对我国基于反应性臭氧(O3)控制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7.
The health risk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and dioxin-like PCBs (dl-PCBs) to human being should be assessed regularly. To evaluate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in various food products i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o assess the dietary exposure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11 varieties of food groups totaling 634 samples including beef and mutton, chicken and duck, pork, fish and seafood,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were evaluate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CDD/Fs in all groups ranged from 0.291 to 8.468 pg/g whole weight (w.w.). The average toxic equivalency concentrations were from 0.012 pg TEQ/g w.w. for cereal to 0.367 pg TEQ/g fat for marine oil. OCDD and 2,3,7,8-TCDF were the dominant congeners in foodstuffs. The dietary estimated mean intake for the Chinese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 were 0.656 and 0.514 pg TEQ/kg body weight/day,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cereal group exposure were higher to the estimate daily intake and contributed 81% for rural and 48% for urban population, followed by fish and seafood which contributed 4% and 16% to the estimate daily intake. The estimated dietary intak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oxicological reference values and showed that both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 were well below those values.  相似文献   
968.
高速铁路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被认为是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区位条件是否得到改善?以国务院确定的12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资源型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型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时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对高速铁路(D车、G车)对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表明:(1)总体上看,高速铁路恶化了资源型城市的区位。相对于D车,G车的影响更显著;(2)D车和G车对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D车和G车在空间布局上具有重叠性;(3)分资源类型看,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既是区位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也是区位恶化最明显的城市;(4)分地区看,中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区位改善最明显,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区位恶化最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69.
中国东海区大陆岸线变迁及其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海区海岸带1990-2015年6个时期遥感影像,分析其大陆岸线变迁,并评价其岸线利用强度。结果表明:(1)大陆岸线持续向海推进,且岸线长度缩减了495.91 km。岸线变迁强度呈现波动变化状态。岸线结构中大量自然岸线转变为人工岸线,自然岸线比例缩减了14.18%,而人工岸线占比上升了21.94%,岸线的多样性快速增长。(2)岸线平均分形维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形态向平直、规则方向发展。海岸带海陆格局表现为陆进海退,陆地面积增加了2655.01 km2,海岸带受滩涂养殖、围填海、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显著。(3)岸线的开发利用强度加强。岸线人工化指数增加,2015年增长至53.88%。开发利用主体度由单一主体模式发展形成二元主体模式,至2015年,岸线二元主体转变为基岩岸线和建设岸线,主体度分别为30.53%和20.26%。岸线综合利用指数上升了32.42%,人类活动对岸线变化影响力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70.
春季东、黄海溶解甲烷的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1年3月17日~4月6日对东、黄海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采集了45个站位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对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东、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甲烷的浓度变化范围是2.39~29.67nmol.L-1,底层海水中甲烷浓度范围是2.63~30.63 nmol.L-1,底层浓度略高于表层,表明底层水体或沉积物中存在甲烷的源.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底层溶解甲烷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即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主要受长江冲淡水输入和黑潮水入侵的影响.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层海水中CH4饱和度为93%~1 038%.利用Liss and Merlivat公式(LM86)、Wanninkhof公式(W92)和现场测定的风速估算出春季东、黄海海域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2.85±5.11)μmol.(m2.d)-1和(5.18±9.99)μmol.(m2.d)-1,根据本研究结果和文献数据初步估算出东海和黄海年释放甲烷量分别为7.05×10-2~12.0×10-2Tg.a-1和1.17×10-2~2.20×10-2Tg.a-1.春季东、黄海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均呈过饱和状态,是大气中CH4的净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