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6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1760篇
安全科学   546篇
废物处理   788篇
环保管理   1713篇
综合类   5404篇
基础理论   63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10篇
评价与监测   687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666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720篇
  2006年   769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519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s in simulating hydrologic response was assessed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 All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asures including 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of efficiency (E)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suggest that the ANN monthly predictions were closer to the observed flows than the monthly predictions from the SWAT model. More specifically, monthly streamflow E and R2 were 0.54 and 0.57, respectively, for the SWAT model calibration period, and 0.71 and 0.75, respectively, for the ANN model training period. For the validation period, these values were ?0.17 and 0.34 for the SWAT and 0.43 and 0.45 for the ANN model. SWAT mode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snowmelt events during winter months and by the model's inability to adequately simulate base flows. Even though this and other studies using ANN models suggest that these models provide a viable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hydrologic and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N models in their current form are not spatially distributed watershed modeling systems.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promising performance of the simple ANN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NN approach warrants further development to explicitly addr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ydrologic/water quality processes within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992.
低温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废碱液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用低温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炼油和乙烯废碱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停留时间对废碱液中硫化物的氧化、氧化产物的形态、COD和酚去除率的影响,反应温度对废碱液中污染物氧化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废碱液的脱臭效果很好,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和SO4^2-2种形式共存;酚、COD的去除率及S^2-的氧化反应停留时间影响小,受反应温度影响明显;废碱液的S^2-的酚浓度相当时,COD去除率一 般低于40%, 废碱液的S^2-浓度远大于酚浓度时,废碱液的COD去除率为40%-70%;废碱液中酚的质量浓度大于20000mg/L时才有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磷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其主要控制因子是磷。在分析磷污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的基础上,介绍了防治对策,采用低磷循环冷却水处理剂,减少磷排放,是防止工业磷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综述了当前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微波技术在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5.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莉  陆晓华 《化工环保》2002,22(2):115-118
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应用实例及使用范围,对比分析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与焚烧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特点,经济实用性,指明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过去中有重要影响的动力学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利用高效微生物菌群废水中COD和NH3-N的动力学条件,温度为20-35℃,PH为7-8,DO大于2.6mg/L,MLSS大于2.6g/L,C/N小于3。在此条件下处理含氨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化肥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97.
论述了小氮肥厂生产中废水、废气和废渣和产生及其废水,废气的治理方法与效果。介绍了利用废渣制砖和水泥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8.
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殿英 《化工环保》2002,22(5):261-265
概述了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状况;介绍了其构形与特点;分析了膜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9.
树脂吸附法处理对硝基苯乙酮生产废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AM-1吸附树脂和ND-900络合树脂对硝基苯乙酮生产废水进行吸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种树脂串联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某一种树脂,而且ND-900络合树脂在前,AM-1吸附树脂在后串联处理的效果最好,废水体积为30BV时,COD去除率为92.8%;脱色率为100%,出水由原废水的橙红色变为无色,采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向含氟废水中加入适量石灰和聚合氯化铝,然后投加适量钙盐、磷酸和聚丙烯酰胺的二级处理工艺除氟,通过控制合适的pH、钙盐和磷酸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和絮凝剂的投加量,可使黄磷废水中氟的质量浓度降至5mg/L,氟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中氟的质量浓度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