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523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951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180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In China, the health risk from overexposure to particl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concern. To investigate daily exposure characteristics to PM 2.5 with high ambient concentration in urban area, a personal exposure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school children, and office workers in Beijing, China. For all participants (N = 114), the mean personal 24-hr exposure concentration was 102.5, 14.7, 0.093, 0.528, 0.934, 0.174 and 0.703 μg/m 3 for PM 2.5 , black carbon, Mn, Al, Ca, Pb, and Fe. Children's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PM 2.5 were 4-5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related studies. The ambient concentration of PM 2.5 (128.5 μg/m 3 )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 (P 0.05), and exceed the reference concentration (25 μg/m 3 ) of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 Good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ambient concentration and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 The relationships indicate that the ambient concentr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 but is not a good indicator of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 Outdoor activities (commute mode, exposure to heating, workday or weekend travel) influenced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but the magnitude of the influence from indoor activities (exposure to cooking) was masked by the high ambient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962.
文章利用2004年7月~2005年3月间新疆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PM10和TSP有机碳、元素碳及水溶性离子的组成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绝对主成分分析法(Absolutel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PCA)对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M10中气溶胶来源及贡献率分别为:人为污染源(49.6%)、地壳矿物质粉尘(17.3%)、盐渍化地壳矿物质粉尘(33.1%);TSP中气溶胶来源及贡献率分别为:盐渍化地壳矿物质粉尘(21.3%)、地壳矿物质粉尘及人为污染混合源(50.8%)、人为污染源(27.8%)。由于阿克达拉大气本底观测站位于我国气候上游,该站PM10和TSP中不同来源物质贡献率的源解析结果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背景气溶胶的特性及其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西北边境大气背景区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3.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维护及故障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兰察布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仪器运行情况为例,总结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仪器使用维护及故障排除的一些经验,提出科学管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及建立档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4.
包权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2):160-164
在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现场开展质控检查的同时,建立了以市、区县两级约5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为基础,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管理核心的自动监测数据审核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数据审核制度,开展了每年约300万以上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自今年以来,利用中美合作-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发布系统示范项目(AIRNOW-International)提供的DMS数据自动审核模块,实现了每日约1万个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的自动审核,从而大大提高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的有效性和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965.
青岛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006年8月对青岛大气气溶胶进行为期1a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气溶胶颗粒以及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NO2-N、NH4-N、NO3-N)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颗粒物随粒径分布全年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最高峰值出现于0.43~0.65μm的积聚模态,次峰值出现于3.3~4.7μm的粗模态,春季三月沙尘期间的粗模态峰值最为明显。NO3-N的分布略微复杂,夏、春季节与颗粒物类似呈现双峰分布,在粗粒态和细粒态上各出现峰值,而秋冬季节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峰值均出现在积聚模态;NO2-N性质不稳定,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其全年平均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多模态分布;NH4-N的粒径分布的峰值均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于0.43~0.65μm的积聚模态,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另外研究发现,春季沙尘天气和夏季海盐组分都对青岛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及其中无机氮组分的粒径分布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66.
硅气凝胶常压制备、表征及对狄氏剂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炜  刘锐平  刘会娟  曲久辉 《环境科学》2008,29(12):3415-3420
以工业水玻璃为硅源,采用三甲基氯硅烷[(CH3)3SiCl,TMCS]/乙醇[CH3CH2OH,EtOH]/正己烷[C6H14]混合液对硅水凝胶进行溶剂交换和表面改性,在常压干燥条件下获得疏水硅气凝胶材料,并对其吸附狄氏剂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BET、FTIR、热重等表征结果显示,制得的硅气凝胶材料接触角在135°~142°之间,比表面积在444~560 m2·g-1之间,孔径范围为17.5~23.4 nm,孔隙率为94.8%~95.6%,材料在空气中的耐热温度约为380℃.改性剂用量与组成比例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在TMCS∶EtOH∶C6H14摩尔比为1∶1∶1时,材料疏水性、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等物理化学性质达到最大值.本方法制备的疏水硅气凝胶对狄氏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4 h内狄氏剂去除率达到84%;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随疏水性增强而增大;Freundlich系数Kf为30.22 μg·g-1,是活性炭的11倍.  相似文献   
967.
绝对主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大气颗粒物中铅来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李玉武  刘咸德  李冰  杨红霞  董树屏  张烃  郭婧 《环境科学》2008,29(12):3310-3319
2005-09-18~2006-09-13期间,在北京南郊房山区、城区西二环和北郊昌平区3个采样点采集了166个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用ICP-AES和ICP-MS方法测量了铅等29个无机元素.南郊、城区、北郊3个站点大气铅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179、 142和102 ng·m-3.用绝对主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和定量解析了TSP样品中铅的来源.结果表明,北京TSP样品中铅的来源及分担率分别为:涉铅有色冶金工业(55.6%)、燃煤(16.9%)、建筑尘(11.8%)、土壤扬尘(10.2%).涉铅有色冶金工业是主要来源.从空间分布看,燃煤、建筑尘、土壤扬尘等来源排放的铅分布比较均衡, 3个点位的浓度大体持平;来源于有色冶金工业的铅浓度年均值在3个站点从南到北,分别为113、 77.0和44.2 ng·m-3,具有南高北低的趋势.这提示工业来源的主要方位在北京的南边.北京市大气铅浓度有可观的下降空间.铅排放削减和有关环境管理措施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北京南边的有色冶金,特别是涉铅有色冶金行业.同一套化学组成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土壤扬尘和建筑尘是TSP的主要来源,分担率是72.3%.其他来源还有:燃煤(13.4%),有色冶金工业源(9.5%).  相似文献   
968.
在含有残留油品的受限空间内作业时,易发生油气燃爆事故。利用两性离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组分制备了具有低表面张力的抑爆剂溶液,能够在易挥发烃类液体表面自由铺展成液膜,从而对烃类液体形成液封,抑制油气挥发。利用超细雾化装置,能够将抑爆剂溶液雾化形成液体气溶胶,气力输送至受限空间内。实验验证了受限空间内液体气溶胶中的微小液滴能够沉积在残留油品的表面形成液封,同时液滴和液膜的气液界面能够吸收空间内的油气分子,从而降低空间内的油气浓度。研究证明,利用抑爆剂液体气溶胶混合物来置换含残留油品受限空间内的油气,能够将受限空间内的油气浓度长久维持在10%LEL(Lower Explosion Limit)以下,降低空间内油气燃爆风险。  相似文献   
969.
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是大气污染研究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污染物质的追踪评价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的现状。从气溶胶的特征上分别论述气溶胶物质来源的矿物学( 颗粒)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70.
Using a novel sampler, particulate organic compounds were collected in Santiago de Chile from June 9 to August 10, 1997. This sampler consists of a diffusion denuder to remove gas-phase organics prior to particle collection, a Teflon filter, and a PUF cartridge downstream of the filter. PAHs and n-alkanes were measur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Volatilization of particles collected on the Teflon filter varied from 15 to 85% for both n-alkanes and PAHs, with strong dependence on molecular weight.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and the values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ratios, such as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indicated a mixed origin with strong anthropogenic input. Indeed, CPI values ranged from 0.66 to 1.96 (for the whole range of n-alkanes). The percent contribution of leaf “wax” n-alkanes (4.55–20.83%) indicated the low contribution of biogenic sources.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AHs was characteristic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combustion-related PAHs (CPAHs), 74–84%, indicated that vehicular emissions was the major source of PA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