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394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824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305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集便器污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氨氮、高磷及低碳氮比的特点。采用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系统进行集便器污水的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将氨氮为400~500 mg·L−1、COD约400 mg·L−1的集便器污水作为实验进水,按照分阶段分比例的进水方式,经过约75 d运行,最终出水氨氮及总氮仅为40.20 mg·L−1和67.40 mg·L−1,去除率分别为90.84%和86.90%,总氮去除负荷为0.141 kg·(m3·d)−1。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Candidatus_Brocadia始终是系统内的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且运行稳定后其相对丰度达到约30.70%。本研究可为集便器污水脱氮工艺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2.
安徽芜湖电厂2#炉喷氨格栅采用分区控制式喷射技术。由于格栅阀门开度、浓度场、速度场三者之间耦合较差,导致反应器出口烟道NH3/NOx分布极不均匀,实测NOx最大偏差达74.7 mg·m-3,NH3逃逸率最高达11.4 μL·L-1,下游空气预热器安全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基于全区域NH3/NOx等摩尔比理念,并综合考虑该反应器入口的浓度场和速度场状况进行喷氨格栅优化。调整后,在660、500、330 MW3种典型工况下,NOx浓度最大偏差分别降至5.8、10.3、11.8 mg·m-3,NH3逃逸率由调前的4.64 μL·L-1分别降至调后的2.67、3.03、2.14 μL·L-1。系统总效率基本不变,但效率峰谷差异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363.
针对进水氨氮浓度变化会影响CANON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种常温下贮存2个月的自养颗粒污泥,并采用3种调控策略(维持HRT不变,快速提升氨氮浓度(R1);维持HRT不变,逐级提升氨氮浓度(R2);逐级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同时调整HRT,以125 mg·L−1为进水氨氮增幅(R3)),分别考察各种调控策略对系统适应275 mg·L−1和400 mg·L-1氨氮浓度的效能影响,探讨调控策略与污泥性能的关系及游离氨(FA)、溶解氧(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性能提升期,负荷变化最为平稳的策略R3率先适应进水氨氮浓度的提升,仅44 d内总氮去除负荷可达到3.5 kg·(m3·d)−1;污泥性能成熟期,快速提升负荷的策略R1可缩短适应时间至25 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去除负荷达到5.3 kg·(m3·d)−1。FA会影响功能微生物活性,策略R1在污泥性能提升期,FA浓度高达16.6~26.7 mg·L−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MX)的活性,导致系统适应期延长。在污泥适应高氨氮负荷过程中,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总氮去除速率(SNRR)逐渐提高,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逐渐增大。f值(Δ$ {\rm{NO}}_3^{-}$-N/ΔTN)可作为DO调节的重要依据,DO与氨氮去除负荷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64.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非饱水层主要完成COD的降解和氨氮的转化,是影响整个系统出水效果的关键部分.通过实验,研究了CRI非饱水层对生活污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别就pH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水经过CRI非饱水层后,COD的平均浓度由220.66 mg/L降至19.36~25.59 mg/L,去除率为88.13%~90.90%;氨氮平均浓度由58.13 mg/L降至18.81~28.73 mg/L,去除率为49.40%~64.09%,前者去除效果基本不受pH影响,后者受pH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65.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研究了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 ℃、进水氨氮浓度为200 mg·L−1、溶解氧为0.2~0.4 mg·L−1条件下,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去除负荷(以TN计)可达到0.24 kg·(m3·d)−1,平均去除率为75.84%,成功实现了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的稳定运行。污泥中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Anammox)活性(以${\rm{NH}}_4^ + $-N计)分别稳定在877.24 mg·(g·d)−1和127.61 mg·(g·d)−1,亚硝酸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 NOB)活性由60.84 mg·(g·d)−1(以${\rm{NO}}_2^ - $-N计)下降至18.54 mg·(g·d)−1,NOB被成功抑制,AOB与Anammox菌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保证了稳定的脱氮效果。FISH结果表明,污泥中的优势菌为AOB和Anammox菌,从微生物角度佐证了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维持较好脱氮效果的长期运行稳定性。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稳定运行可为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6.
采用高压塑片法制备纯PbO2电极及掺杂石墨+活性炭混合粉体的PbO2粉末多孔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手段对电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氨氮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进一步考察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PbO2粉末多孔电极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及电催化活性,最佳掺杂量为15%~20%。氨氮的去除率随电流密度和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初始pH为3.0~10.0时,氨氮的去除率随初始pH的升高而降低;初始pH为11.0~12.0时,氨氮的去除率随初始pH的升高而升高。氨氮降解的主要机理是阳极产生的强氧化物(·OH、HClO和ClO-)的间接氧化,其产物是以N2为主的含氮气体及少量的硝酸盐氮。  相似文献   
367.
Process hazards review (PHR) techniques have generally been applied by large, sophisticated companies in the nuclear, aerospace, and chemical process industries. There remains, however, a large population of smaller distributors and consumers of hazardous materials which could benefit equally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PHR. These consumers unfortunately are generally less sophisticated and individually lack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required to apply such state-of-the-art safety techniques.

Where common processes can be identified, it is possible to conduct a more generic PHR that will provide a sound technical basis for recognizing and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zards wherever these processes are used. Some facility-specific issues will always need to be considered, but the existence of the generic PHR should make the conduct of a PHR by each facility considerably easier and less costly.

Researcher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contracted with DNV Technica Inc. to lead a 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HAZOP) of agricultural handling of anhydrous ammonia, from the receipt of ammonia at the retail distribution centr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mmonia by farmers to the fields. The multidisciplinary HAZOP team consisted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NIOSH, an agricultural chemical trade association, an ammonia producer, state ammonia facility inspectors, a retail distributor, and an equipment manufacturer. Several participants were part-time farmers with ammonia application experience.

Some specific aspects of applying the HAZOP technique in the context of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obtained, and the plans to disseminate the important safety information develop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HR are discussed.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pproach could prove to be a useful addition to the product stewardship activities of chemical producers.  相似文献   

368.
为了提高废水中氨氮处理效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吹脱处理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氨氮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吹脱时间、pH值、超声波功率及气液比4个关键因素与氨氮去除率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波功率、气液比、pH值、吹脱时间。确定对氨氮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超声功率90 W,超声吹脱时间90 min,pH值12、气液比600∶1的条件下,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1.60%,与预测值接近,表明拟合度好。试验模型可以用来指导超声吹脱法处理废水中的氨氮。  相似文献   
369.
从流域尺度评估污染物减排与水质响应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长江10个子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效果及水质响应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然而不合理的环保投资结构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不高。不同流域污染负荷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负荷量约为源头区的4倍。不同污染物的水体质量浓度与流域负荷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长江各流域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对流域的氨氮负荷量变化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关系,相比之下,长江各流域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流域化学需氧量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建议调整长江流域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结构,提高生活源污染的治理效率,同时在分析流域总量减排与水质响应不确定性基础上,优化和调整流域污染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370.
武潭  高晓蕾  刘静怡  徐博 《安全》2019,40(1):28-33
论文在介绍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保护层分析(LOPA)等系统风险分析理论的应用方法。并结合上述理论,确定了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定级。以合成氨装置为例,应用HAZOP及保护层分析方法,得出了合成塔压力过高及废热锅炉液位过低2个场景下的安全完整性SIL等级。结果表明:合成塔装置仪表的SIL等级为1,废热锅炉仪表的SIL等级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