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324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21.
柴油污染包气带的气相抽提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相抽提(SVE)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为了研究介质、介质含水率和通风方式对SVE去除效率的影响,并探讨实验运行过程中包气带不同深度柴油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利用了有机玻璃柱模拟包气带环境,开展柴油污染的SVE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介质,SVE去除粗砂中柴油的效率高于中砂;不同含水率,含水率为1%的粗砂中柴油的去除率大于含水率为12%的粗砂;不同的通风方式,连续通风的效率大于间歇通风。此外,不同深度介质均出现柴油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22.
土壤气相抽提去除土壤中汽油烃污染物柱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原位处理土壤石油污染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砂土柱试验研究了原位物理通风的主要工艺形式及运行参数,并初步分析了汽油烃在砂土柱中的迁移和通风去除机制.结果表明,顶部真空抽提与底部注气两种通风方式相比,顶部真空抽提效果较好,砂土柱汽油烃初始质量浓度为2.937 mg/g时,经过104.5 h通风,砂土柱中汽油烃去除率达80.49%.土壤汽油烃初始浓度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去除,土壤汽油烃初始浓度越大,相同通风条件下,物理通风方法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效率越低.通风及通风方式对砂土中的汽油烃的去除影响很大,连续通风可在砂土柱中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在汽油烃初始质量浓度为35.730 mg/g时,连续真空抽提264 h,砂土柱中的汽油烃平均去除率达89.29%;间歇通风在砂土柱中形成的负压环境不稳定,但也可以去除砂土柱中的汽油烃.初步分析认为,汽油烃存在负压作用下的向上挥发和重力作用下的向下迁移两个过程,其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汽油烃在砂土柱中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23.
加油站的烃类VOCs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加油站因储运轻质油品而产生的烃类VOCs对健康、环境、安全以及油品质量等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发达国家的常规治理措施主要是进行密闭卸油和密闭发油,对加油站的设备安装、管线布置、运营管理等都有一些具体要求;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又提出了强化加油站油气回收处理的观点,相应的技术、设备及法规也都日益健全.国内目前对加油站烃类VOCs污染的治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应该尽快从烃类VOCs回收处理的专用膜分离装置入手进行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624.
土壤气体抽排净化技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有机污染土壤治理技术。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气体抽排净化技术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结了估算污染物净化时间的数学模型 ;概括了影响土壤气体抽排净化技术净化时间的主要因素 ,包括土壤透气率、含水率、有机污染物气体饱和蒸气压、抽排流速、环境温度 ;本文还对目前土壤气体抽排净化技术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5.
气相抽提法(SVE)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殷甫祥  张胜田  赵欣  封克  林玉锁 《环境科学》2011,32(5):1454-1461
研究了土柱直径、土壤粒径和不同污染物等对模拟SVE通风效率的影响.以苯、甲苯、乙苯、正丙苯为污染物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柱底面积/装土高度(S/H)越大,去除率越高.不同粒径受甲苯、乙苯、正丙苯污染的土壤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粒径由10目变为20~40目后,SVE通风效率降低,污染物去除难度增大.受苯、甲苯、乙苯污染...  相似文献   
626.
Four pure culture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s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with gasoline compounds either at a construction site near a gas station in Fai Chi Kei, Macau SAR or 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China (Beijing, and Hebei and Shandong). The e ects of di 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three isomers (ortho-, meta-, and para-) of xylene (BTEX),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and trichloroethylene (TCE), when they were present in mixtures, on the bio-removal e ciencies of microbial isolates were investigated, together with thei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bio-removal process. When the isolates were tested for the BTEX (50–350 mg/L)/TPH (2000 mg/L) mixture, BTEoX in BTEoX/TPH mixture was shown with higher bio-removal e ciencies, while BTEmX in BTEmX/TPH mixture was shown with the lowest, regardless of isolates. The TPH in BTEmX/TPH mixture, on the other hand, were generally shown with higher bio-removal e ciencies compared to when TPH mixed with BTEoX and BTEpX. When these BTEX mixtures (at 350 mg/L) were present with TCE (5–50 mg/L), the stimulatory e ect of TCE toward BTEoX bio-removal was observed for BTEoX/TCE mixture, while the inhibitory e ect of TCE toward BTEmX for BTEmX/TCE mixture. The bio-removal e ciency for TPH was shown lower in TPH (2000 mg/L)/TCE (5–50 mg/L) mixtures compared to TPH present alone, implying the inhibitory e ect of TCE toward TPH bio-removal. For the mixture of BTEX (417 mg/L), TPH (2000 mg/L) along with TCE (5– 50 mg/L), TCE was shown co-metabolically removed more e ciently at 15 mg/L, probably utilizing BTEX and/or TPH as primary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627.
通过分析贡献因子的方法,对氯苯驯化污泥中氯苯类同系物共存时对氯苯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邻二氯苯、间二氯苯的共存有利于整个体系的降解,但氯苯的耗氧速率有所降低,竞争和共代谢作用是它们的作用机制;对二氯苯、1,2,4-三氯苯的共存会抑制整个体系及氯苯的降解,抑制作用是它们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28.
根据对华北地区2年观测资料的分析以及实际天气条件下紫外辐射(UV)和可见光辐射(VIS)的经验模式,研究了UV、VIS在大气中的传输,得到了大气中物质成分与不同波段太阳辐射相互作用的不同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UV传输,水汽因子的重要性远大于散射因子;对于VIS传输,散射因子的重要性大于水汽因子.受水汽和散射因子衰减的影响,到达地面的UV、VIS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华北地区到达地面的UV、VIS均以散射因子的贡献为主,在紫外、可见光波段,散射因子的贡献分别为62.55%、95.76%.经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UV大于VIS,经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VIS远远大于UV.整体上,华北地区SD/SQ(散射辐射/总辐射)年均值由南到北逐渐降低,地面UV、VIS由南到北逐渐增加.仅受水汽因子影响,华北地区损失于大气中的UV、VIS能量分别为19.30、16.54W.m-2;仅受散射因子影响,华北地区损失于大气中的UV、VIS能量分别为35.31、311.07W.m-2.华北地区UV和VIS的能量损失季节变化明显,并表现出由南到北减小的趋势.UV、VIS在大气中传输时,一部分能量被大气中的物质成分在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中吸收和利用,这一能量影响到大气中的各种基本过程,在未来研究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利用能量方法并结合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大气中物质与辐射能量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能量在大气中的利用、分配、时空变化等是一种有效、客观的方法.UV对水汽的敏感性远大于VIS对水汽的敏感性,UV和VIS对SD/SQ的敏感性大于对水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29.
活性炭吸附有机蒸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蔡道飞  黄维秋  王丹莉  张琳  杨光 《环境科学》2013,34(12):4694-4700
吸附法在油气回收技术中运用很广泛.吸附剂的选择对吸附分离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选用3种商用活性炭,以正己烷和正庚烷为吸附质,在温度为293.15 K下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并研究了活性炭孔结构对其吸附性能和吸附能的影响,同时利用Logistic模型的回归公式对活性炭的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是其吸附性能主要影响因素;正己烷和正庚烷的吸附行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3种活性炭对正己烷和正庚烷的吸附能都随其比表面积变大而变大;Logistic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验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可用于活性炭吸附穿透曲线的预测.  相似文献   
630.
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自主开发的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采用了活性炭吸附-真空解吸-"贫油"吸收的技术路线,提高吸附和解吸性能,降低床层阻力,有效控制床层升温,装置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石油分公司沙河油库,目前运转良好,排放指标和能耗均达到进口装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