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274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0 毫秒
271.
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主要从生物强化技术的基础与分类、应用、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生物强化技术以生物修复工程为技术支撑,利用高效的降解微生物治理目标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2.
马莹  王玥  石孝均  陈新平  李振轮 《环境科学》2022,43(9):4911-4922
重金属污染是导致生态和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会降低土壤质量、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因此,优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对于农业高产优质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诸多国内外学者在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受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修复效率受到制约.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修复被认为是环境胁迫条件下提高重金属污染修复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耐重金属的植物促生细菌(PGPB)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对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高盐、极端温度和重金属等)的抗性,还可以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率.系统地梳理了耐重金属的PGPB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影响重金属生物利用度方面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PB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3.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细菌,酵母或真菌生成的天然产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相近或优于许多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并且对淡水,海水地球生态系统毒性较低,因而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特别是对石油和有机溶剂类污染现场的生物补救,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74.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吸入颗粒物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有关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解析技术、基本特性、采样及分析方法、对人类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5.
The degrad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imazine (SIM),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plate count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most probably number (MPN) of SIM degraders in uninoculated non-rhizosphere soil, un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inoculated non- rhizosphere soil, and 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were measured. At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0 mg SIM/kg soil, the half-lives of SIM in the four treated soils were measured to be 73.0, 52.9, 16.9, and 7.8 d, respectively, and corresponding kinetic data fitted first-order kinetic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er degradation rates of SIM were observed in rhizosphere soils, especially in 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The degrad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IM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icrobial process. Vegetation could enhance the magnitude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microbial biomass content,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community, but did little to influence those community components responsible for SIM degradation. This suggested that rhizosphere soil inoculated with microorganisms-degrading target herbicides was a useful pathway to achieve rapid degradation of the herbicides in soil.  相似文献   
276.
In view of increasing emissions of antimony (Sb) into the environment due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nsequent carcinogenicity, it is essential to remove this metal from the ecosystem. Antimony and arsenic (As) are analogs.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examined arsenic removal, few reports are available on Sb removal. In this review, various Sb removal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to understand how this process occurs and what research gaps are needed to improve efficiency. At present, surface adsorption techniqu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for Sb removal. Biological treatment namely phytoremediation is also a promising method and more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in this regard. The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technique for a given area depends on the conditions includ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77.
AcumulationofheavymetalsintwocropsedsduetosoilcontaminationasdeterminedbyneutronactivationanalysistechniquesM.F.AbdelSabourS...  相似文献   
278.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有重金属、营养元素、难降解有机物.目前底泥的治理方法有原位修复和异位处置,原位修复主要有掩蔽技术、淋洗技术;异位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法、干式热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既可用于原位修复又可用于异位处置的一种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且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279.
IntroductionThe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VOCs)isoneofthefivemajorprimarygasouspollutants(particulates,SOx ,NOx ,VOCs,CO) ,inwhich 31VOCspollutantsincludingbenzene,acroleinandaliphatic ,aromatichalogenatedhydrocarbonsarelistedinall 1 2 9prioritypollutantsbytheEnv…  相似文献   
280.
简要介绍了热分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在阐述TG-MS的发展历史和联用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利用TG-MS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