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96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444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根据2013型铁将军牌摩托车防盗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连接左转向灯、起动继电器及电门锁的5条导线遥控引燃黑火药的方式.利用GOS-620型示波器,测得防盗器在设防、寻车、起动、振动1次、连续振动、解锁时这5根导线两两之间的电压.从60种组合中筛选出10种可能引燃黑火药的方式.通过引燃实验,验证了这10种引燃方式.以左转向灯...  相似文献   
122.
广州地区大气棕色碳气溶胶光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铸杰  谭浩波  郑军 《环境科学》2019,40(10):4364-4371
2014年冬季在广州番禺站利用校正后的7波段黑碳仪数据,计算棕色碳(BrC)在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特性,并结合气溶胶及气体成分在线监测仪(MARGA)和在线OCEC分析仪同步观测数据,分析了BrC的来源.结果表明:BrC在370、470、520、590和660 nm处对光吸收的贡献随波长增大而变小,不同波段的贡献分别为25. 9%、19. 7%、14. 1%、11. 6%和7. 7%; BrC光吸收系数、水溶性钾离子(K~+)和有机碳(OC)浓度大致呈现日间低,夜间高的趋势,说明生物质燃烧产物对BrC的光吸收系数贡献很大,傍晚附近农村地区逐渐活跃的秸秆燃烧活动和夜间稳定的边界层也有利于污染物累积; BrC光吸收系数与OC的比值在午后出现低值,说明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老化的气溶胶的吸光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BrC光吸收系数与K+离子和OC浓度的相关性最高,BrC光吸收系数与硝酸根(NO_3~-)和铵根(NH_4~+)离子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3.
采用2010~2013年BC连续在线观测资料,分析天津地区BC的季节分布、潜在来源及其健康效应.结果表明,2010~2013年BC气溶胶浓度平均值为(4.49±3.26)μg/m3,秋季浓度最高,为6.31μg/m3,冬季和夏季次之,春季最低,为2.59μg/m3.各季节BC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均呈早晚双峰分布,早间峰值高于晚间,且夜间高于日间.混合层高度和近地层风从垂直和水平两方面影响BC的时空分布,各季节作用强度并不相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表明天津高浓度BC的主要贡献区域为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平原地区.此外,秋季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等西北区域也会影响天津.天津城区各季节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CR)均高于EPA给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6),非致癌风险水平较低,秋季因高浓度BC引发的呼吸系统死亡率相对风险为1.118,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4.
基于成都市2017年10~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的能见度(V)、相对湿度(RH)以及二氧化氮(NO2)监测资料,利用“光学综合法”计算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并探究了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单变量f(RH)模型的适用性及其改进方案.结果表明:幂函数、二次多项式、幂指函数形式的f(RH)模型在低RH条件下(RH<85%)均能很好地模拟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随RH的变化特征,但在高RH条件下(RH>85%)的模拟值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黑碳质量浓度(CBC)是影响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另一关键变量,二者之间满足非线性关系.以RH和CBC为自变量构建了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双变量f(RH,CBC)模型,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763,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4.28%.双变量模型f(RH,CBC)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气溶胶散射消光系数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25.
荣懿  邵劲博  于优城  石烜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0,41(11):5089-5096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污水量波动和断流的排放特性,提出了一种在断流时段补给污水处理系统自身产出的尾水与污泥发酵液混合液的运行模式,以中试A2/O为对象,研究了系统在该运行模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以期为今后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尾水与发酵液以12:1的比例混合后作为碳源与原水相比具有更好的反硝化和释/吸磷特性,具有强化脱氮除磷的功能;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可改善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效率,其平均去除率分别由69.27%和86.94%提升到73.34%和89.94%,相应地平均出水浓度分别由15.77 mg ·L-1和0.80 mg ·L-1降低到13.76 mg ·L-1和0.64 mg ·L-1.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随着实验的进行,系统中5种常见的水解酸化菌属、6种聚磷菌属和4种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得到提升;通过对系统活性污泥性状的长期监测可以看出,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会恶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系统活性污泥的平均SVI由阶段Ⅰ的106 mL ·g-1上升至阶段Ⅱ的131 mL ·g-1,然而这种恶化程度并不会对系统的污泥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系统均未出现污泥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6.
采用微波-Fenton试剂氧化法对甘氨酸母液脱色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进行再生,考察了废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因素,并用SEM对再生活性炭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Fenton试剂中n(H2O2)∶n(Fe2+)为24∶1、H2O2的浓度为25 mmol/L、溶液pH为3、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18 min、微波功率为600 W时,废活性炭的再生率可达到75.80%.  相似文献   
127.
PTA废液回收利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从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液中回收醋酸,邻、对苯二甲酸,醋酸钴锰盐的回收工艺。醋酸得率为90%,邻、对苯二甲酸得率为70%,醋酸钴锰盐得率为95%。该技术成熟、合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8.
用离子交换法从β盐母液中分离1-萘磺酸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比较了D290、D296、D301、D370、D372、D380 6种树脂对β盐母液中1-萘磺酸的静态交换性能,筛选出D296用以回收β盐母液中的1-萘磺酸钠,进行了PH、接触时间、交换温度等影响因素的条件试验及树脂再生试验,得到1-萘磺酸钠收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129.
黑碳制备的不同热解温度对其吸附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00~700℃热解小麦秸秆24h,提取制备黑碳.测定了黑碳化学组成和BET比表面积,研究了菲在黑碳上的吸附与解吸,测定了菲在黑碳上的最大不可逆吸附量.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黑碳比表面积增大,芳构化程度加深,表面疏水性增强;相应地,黑碳对菲的吸附容量和最大不可逆吸附量增大,吸附与解吸非线性程度和解吸迟滞也变得更显著;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较好描述菲在黑碳上的吸附与解吸.  相似文献   
130.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