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14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620篇
基础理论   313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41.
超声协同紫外灭活大肠杆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紫外、超声、超声协同紫外对大肠杆菌进行灭活,并从生物学角度对协同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紫外辐照剂量与大肠杆菌灭活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紫外辐照剂量下的E.coli均发生了光复活现象。超声功率密度对于灭活结果具有显著意义(p0.05),研究中超声灭活大肠杆菌的最大相对功效值对应的工况为7.18W/cm2作用80s。超声的协同作用使紫外线消毒动力学方程K值由0.1增至0.1358,减小了细菌对UV的抗性;与单独紫外作用比较,超声与紫外协同作用的光复活率有所降低。超声与紫外同时作用对细胞形态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超声作用只能改变细胞的结构,而不能破坏其DNA;利用T4-EndoⅤ对CPDs的特异性识别特性,可发现经各工况处理后,大肠杆菌DNA均被降解,产生大量CPDS,且各工况下ESS含量变化曲线与各工况下大肠杆菌灭活率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2。  相似文献   
942.
水葫芦在我国多个地区泛滥,含水率超过90%,需要就地压滤处理。而由此产生的大量水葫芦压滤液富含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在目前污水处理技术条件下处理成本较高。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水葫芦压滤液生产单细胞蛋白,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该试验利用糖化霉菌与酵母混合发酵以提高粗蛋白产量。35℃恒温条件下,当原始COD值为15333.33mg/L时,添加(NH)42SO425.0g/L,先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发酵40h,然后接种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酵母发酵32h,菌体回收率可达19.8g/L,COD去除率达到43.65%;当原始COD值为7280mg/L时,添加(NH)42SO46.0g/L,先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发酵48h,然后接种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酵母发酵24h,COD的去除率可达81.24%,菌体回收率达1.97g/L,粗蛋白含量达39.76%。  相似文献   
943.
碳纳米管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和柔性石墨(flexible graphite,FG)为阳极材料的3种微生物燃料电池(CN-MFC、AC-MFC和FG-MFC)的产电性能,其最大产电功率密度分别为402、354和274 mW/m2,CN-MFC产电功率密度和库仑效率均高于AC-MFC和FG-MFC.CN-MFC、AC-MFC和FG-MFC的内阻分别为263、301和381 Q,以碳纳米管为阳极材料町以有效降低MFC的阳极内阻.稳定运行后3种MFC阳极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9、132和92 ug/cm2,阳极上蛋白质含量与阳极内阻呈负相关.碳纳米管和活性炭粉作为阳极的MFC表面累计孔体积均高于柔性石墨阳极.3种阳极材料中柔性石墨的导电性最好,其次为碳纳米管.活性炭最低,与阳极内阻高低次序一致.测量CN.MFC、AC.MFC和FG-MFC内阻所需的稳定时间分别为1 800、1 200和300 S.  相似文献   
944.
在对阳宗海湖心浮游藻类进行19次定性、定量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藻类组成及优势种,共观察到藻类8门67属;研究了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及其与总磷、总氮、叶绿素a的关系,探索了阳宗海湖心全年的优势种——蓝藻细胞密度与TN/TP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5.
徐进  徐立红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5):1068-1071
为了从形态学角度研究铅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用100 μmol·L-1乙酸铅对PC12细胞进行染毒24 h,检测细胞整体形态、细胞骨架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实验结果显示:乙酸铅染毒24 h后.细胞整体形态和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但电子显微镜下已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正常结构消失并伴有空泡化;胞内出现鼓泡等现象.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线粒体在铅诱导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细胞骨架不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946.
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厌氧污泥作为接种体在不加入任何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20 d成功地启动了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成功后对剩余污泥作为燃料产电特性以及底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为495 mV(外电阻为1 000 Ω),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4 mW·m-2,稳定期间内阻约为300 Ω.在1个运行周期中,污泥SS和VSS的去除率分别为27.3%和28.7%,pH值的变化范围为6.5~8.0, COD的起始浓度为617 mg·L-1,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稳定在1 150 mg·L-1左右,随后逐渐下降,糖的起始浓度为47 mg·L-1,逐渐增大到60 mg·L-1之后浓度逐渐下降.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剩余污泥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最清洁的电能,为污泥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7.
2种不同结构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目前仍面临着产能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因此系统比较同样条件下不同结构MFC的产电性能对于最终提高其产电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2种不同结构的MFC反应器:单室型MFC和双室型MFC,以乙酸为燃料,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对其产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室型MFC和双室型MFC均可稳定地输出电能,平均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600 mV和650 mV,平均运行周期分别为110 h和90 h;单室型MFC和双室型MFC的最大面积功率密度分别为113.8 mW/m2和382.4 mW/m2,最大体积功率密度分别为1.3 mW/m3和2.2 mW/m3;根据稳态放电法确定双室型MFC的内阻为188 Ω,单室型MFC的内阻为348 Ω,双室型MFC的产电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均优于单室型MFC.阳极的面积和质子通道的大小都会对MFC的库仑效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8.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先构造白化函数,引入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再计算聚类系数实现土壤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太原市5个区县,8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宽域灰色聚类法对于5个区县的污染级别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而综合指数法对前四个评价点级别均比上述两种方法低一个级别,三种方法的质量排序大致相同,只有模糊综合评价中认为小店区优于万柏林区。  相似文献   
949.
改良MTT法在鱼类细胞毒性实验中的使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斑点叉尾鮰鱼卵巢细胞(CCO)、鲤鱼上皮癌细胞(EPC)、草鱼肾细胞(CIK)探讨改良四噻唑蓝(MTT)比色法在测定污染物对鱼类细胞急性毒性实验中的最佳条件。通过实验发现其最佳实验条件为570nm波长下,MTT作用4h,MTT终浓度1mg/mL,最佳接种量的确定因每种细胞的特性而不同,生长速度快的细胞接种量较少。  相似文献   
950.
红壤模拟铜污染下紫云英根表形态及其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根形态研究、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红壤模拟铜污染下紫云英根表形态及其组织、细胞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污染铜为0~40mg·kg-1时,紫云英生长发育正常,根形态完好,功能正常.当污染铜水平在50 mg·kg-1以上时,紫云英根开始出现受害症状:表现在根粗短呈淡褐色,根毛少且短,主根弯曲,并分出较短的叉根;表皮层出现皱缩;细胞壁略呈波浪形,厚薄不均,质膜界线不明显.紫云英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开始下降.铜污染水平达到200mg·kg-1时,根腐烂、组织黑色化、细胞壁断裂,胞质严重收缩解离,紫云英死亡,表明供试红壤临界铜污染浓度为50mg·kg-1,并且紫云英根对土壤铜污染的耐性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强,根细胞壁是根耐毒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