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739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19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1147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346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A pilot-scale( 10 m^3/d) anoxic/oxic membrane bioreactor( A/O MBR) was tested for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woolen mill without wasting sludge in 125 days oper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luent quality was excellent, i.e. effluent COD less than 25 mg/L,BOD5 under 5 mg/L, turbidity lower than 0.65 NTU, and colour less than 30 DT, and met with the reuse water standard of China.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 BOD5, colour, and turbidity were 92.4%, 98.4%, 74% and 98.9%, respectively. Constant-flux operation mode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and backwash was effective for reducing membrane fouling and maintaining constant flux. Membrane fouling had heavy impact on energy consump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pipe selection and design for the sidestream MBR system, too.  相似文献   
182.
以金霉素为降解对象,采用沉淀法制备α-FeOOH光催化剂,进一步将其用共价结合法负载在陶瓷膜上,用SEM、XRD、EDS、UV-Vis和FTIR对α-FeOOH和光催化陶瓷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α-FeOOH呈针状或纺锤长片状,长宽分别为500~550nm、25~50nm,经α-FeOOH改性的陶瓷膜孔隙率由14.83%变为8.11%.研究光芬顿陶瓷膜耦合体系对金霉素的降解效率和动力学行为,确定了光芬顿陶瓷膜耦合体系的最优降解条件为金霉素初始浓度50mg/L,H2O2投加浓度10mmol/L,UV强度为3796.6μW/cm2.进一步利用UV-Vis光谱分析了两种体系对金霉素的降解机理,光催化剂体系下,H2O2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光芬顿陶瓷膜耦合体系下H2O2的浓度先升后降,同时后者在同一时间点对TOC和NH4+-N去除率更高,表明光芬顿陶瓷膜耦合体系氧化能力更强,对金霉素的降解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18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采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进行去除模拟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SS)的实验.结果表明:MBR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率高于90%。同时考察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确定其适宜降解蒂件为:气体流量为0.3m^3/h、活性污泥浓度为6948mg/L。初步探计了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机理,研究表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且生物降解对其去除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4.
曹效鑫  魏春海  黄霞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1):1443-1447
通过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影响.在2种类型的污泥(膨胀污泥和非膨胀)中,投加适量PAC可以减轻膜污染,表现为临界膜通量的提高和连续运行中膜污染增长速率的降低.当污泥性质和浓度不同时,最佳PAC投加范围亦不同.PAC投量过大会引起临界通量下降.PAC的投加显著降低了混合液中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减轻了溶解性物质的吸附和膜孔堵塞污染,并改善了絮体结构.污泥比阻与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能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能的快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无泡供氧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采用中空纤维膜作为无泡供氧及生物膜载体,采用包埋固定化技术进行挂膜及污水处理研究。通过装置改进,较好地解决了无曝气条件下的底物传质问题,提高了传质效率,确定了最佳包埋剂及固定化条件,缩短了挂膜时间和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VA作为包埋剂,且包泥量为1:1的情况下,挂膜时间可缩短为一周左右,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和80%左右。  相似文献   
186.
微氧膜生物反应器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进行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的研究。结果表明,膜出水COD不受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影响一直稳定在较低值,为15~35mg/L,去除率在94%以上。氮通过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反应而去除。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6h以上时, 系统总氮去除率为65% ~92%,平均去除率为77%。  相似文献   
187.
本实验研究表明,仅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的无机陶瓷纳滤膜分离高钠盐模拟溶液中的锶,分离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陶瓷纳滤膜对锶的选择分离效果,选择了分子量为3000的聚丙烯酸作为陶瓷纳滤膜分离的强化剂,重点探讨了溶液pH值、聚丙烯酸浓度、温度及离子强度对模拟溶液盐分离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并得到了适宜的锶钠分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通过聚丙烯酸强化和两级分离,陶瓷纳滤膜可大大提高模拟溶液中锶离子的选择分离效果,锶/钠的分离因子高达205.  相似文献   
188.
应用错流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CDMBR)对己内酰胺废水进行了180 d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测定反应器的膜出水和上清液的水质,并对污泥进行了耗氧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上清液COD一直保持在100mg/L以下,而膜出水的则保持在50 mg/L以下,膜对上清液的COD去除率达50%,而对氮的去除没有贡献.可溶性细胞产物(SMP)在反应器内容易积累,停留足够的时间后能被生物降解.通过投加抑制剂测定耗氧呼吸速率,发现异养菌、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活性由于F/M的降低和SMP积累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不影响系统的处理效率.跨膜压力、膜面流速越大,通量衰减得也就越快.  相似文献   
189.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帆  宋志伟 《污染防治技术》2006,19(5):36-39,55
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分类及特点、处理机理与MBR运行的影响因素以及膜污染的控制等,并概括了MBR的发展及展望。MBR是近来发展较迅速的一种污水治理设备,具有占地少、能耗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其中膜污染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般都以膜污染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料液性质、优化操作参数、提高膜清洗效率等方法得以防治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0.
气-水联合反冲洗膜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技术,考察了气水比(Qg/Ql)、反冲洗周期及其对膜污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气水联合反冲洗较单独气或水反冲洗效果好;在过滤周期20min,反冲洗时间1min,气水比1.5时,气水联合反冲洗能够恢复膜通量到膜清水通量的80%以上。此法可大幅度清除沉积在膜表面的泥饼层,恢复膜通量,维持膜过滤性能的稳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膜污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