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Surface-active organic molecules (surfactants) may influence the ability of an aerosol particle to act as a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by reducing its surface tension. One source of organic mass in aerosol particles, which may also contain surfactants, is bubble bursting on the sea surface. In order to directly compare these molecules in the ocean and aerosol particles, we developed a method using multiple solid phase extractions and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to characterize surface active organic molecules in both. This method has extraction efficiencies greater than 85%, 75%, and 60% for anionic, cationic, and nonionic surfactant standards,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three ionic classes of surface active organics in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and estuarine water from Skidaway Island, GA. With this extraction method, organic molecules from both estuarine water and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face tension of pure water (surface tension depression of ~ 18 mN/m) and had high ratios of hydrogen to carbon (H/C) and low ratios of oxygen to carbon (O/C), indicative of surfactants. While previous work has observed a larger fraction of anionic surface active organics in seawater and marine aerosol particles, here we show cationic surface active organics may make up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total surface active molecules in estuarine water (43%–47%).  相似文献   
72.
万琪琪  陈铸昊  曹瑞华  王静怡  文刚 《环境科学》2021,42(10):4789-4797
基于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方法被广泛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本研究以富电子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为目标有机物,探究了在硼酸(路易斯酸)和磷酸(布朗斯台德酸)两种不同类型的缓冲液中,PMS/Co2+均相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差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PMS/Co2+均相催化氧化体系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降解有机物的k值高于其在硼酸盐缓冲液中,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前10 s降解率却低于其在硼酸盐缓冲液中.该体系氧化降解有机物在硼酸和磷酸缓冲液中的差异随着缓冲液、PMS浓度、Co2+浓度和pH的变化而有所不同.PMS/Co2+体系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主要通过SO4-·或·OH氧化降解有机物,在硼酸盐缓冲液中,PMS/Co2+体系主要通过非自由基途径(1O2)降解有机物.该研究将为PMS均相催化中不同类型缓冲液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小分子有机物强化混凝去除为目的,提出了连续投加混凝工艺(CDC),并以水杨酸为模型小分子有机物,研究了初始pH值对CDC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铝离子与水杨酸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初始pH值6时CDC工艺的去除率最高,比常规混凝工艺提升了13.8%.但是初始pH值5和7时CDC工艺的提升效果较小.三维荧光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水杨酸和铝离子的络合特性不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喷雾质谱结果表明,pH值5时CDC工艺前期主要生成1:1络合物Al(OH)(C7H4O3)(H2O)2.其络合作用强烈,稳定性较高,难以从水中去除.pH值6时前期主要生成中等聚合铝(如原位Al13),其与水杨酸形成的络合物可以参与到铝离子的生长过程,最终生成表面崎岖形态松散的珊瑚礁状絮体,强化了水杨酸的去除.pH值7时,主要生成不定形氢氧化铝,通过絮体表面吸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74.
ABS树脂废水有机物反硝化潜势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优化ABS树脂废水的生物脱氮工艺,测定了废水的反硝化潜势,分析了废水反硝化阶段有机物的降解特性. 结果表明,ABS树脂废水的反硝化碳源充足,并且含有易降解有机物和慢速降解有机物等具有不同反硝化速率的有机物. 在废水ρ(SCOD)(SCOD为溶解性化学需氧量)为755.4~1 043.3 mg/L,ρ(TN)为86.1~111.1 mg/L的情况下,总反硝化潜势为95.4~144.6 mg/L (以NO3--N计),其中易降解有机物的反硝化速率为3.4~4.6 mg/(g·h) (以NO3--N计),反硝化潜势为33.2~49.7 mg/L;2类慢速降解有机物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2.2~3.2和0.4~0.9 mg/(g·h),反硝化潜势之和为62.2~94.9 mg/L. 反硝化过程中,废水SCOD的去除率为48.9%~62.8%,ON(有机氮)去除率为81.5%~95.7%. 腈类物质得到明显降解,并生成大量NH4+-N,是反硝化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废水中的芳香族有机物苯环结构在反硝化条件下未得到有效降解,但在好氧条件下得到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75.
生物修复微污染水源除有机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弹性填料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修复受污染的某水源原水,进行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秋季水温23~28℃的条件下,当污染水源CODMn为6~11 mg/L、色度为30~40和生物修复工艺运行参数HRT为1.2 h、气:水(g/w)为0.5:1、DO为7~9 mg/L时,CODMn去除率为22%~36%;在冬季低水温10~16℃的条件下,当污染水源CODMn为6~10 mg/L、色度为32~35度和生物修复工艺运行参数HRT为1.2 h、g/w为0.5:1、DO为8~10 mg/L时,CODMn去除率为10%~23%.  相似文献   
76.
基于浓差极化现象和膜孔堵塞效应,建立了污水深度处理中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截留模型.利用中试试验数据率定模型参数并验证模型的模拟效果.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超滤工艺出水UV254值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基于最优参数得到的模拟值与相应实测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低于10%.并且模型参数区域灵敏度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应用该模型研究了过滤时间、通量和进水浓度变化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滤初期膜孔堵塞效应占主导地位并增加超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效果,在过滤后期浓差极化现象占主导地位并降低超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效果;当进水UV254浓度恒为0.1cm-1时,通量从5×10-5m/s增至1×10-4m/s,导致UV254截留率降低13%;当通量恒为5×10-5m/s时,进水UV254浓度从0.2cm-1降至0.1cm-1,使得出水浓度降低50%.因此,模型可应用于模拟进水水质和操作条件对污水深度处理中超滤工艺出水水质的影响,为从预处理、过滤周期和通量等方面改进和优化超滤工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7.
通过动态实验,研究了全天光照、半天光照、无光照不同光照时间下以及二极管光源和日光灯光源不同光源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24h全光照、12h半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对有机物去除差别不大,二极管光源照射下固定化菌藻对有机物去除的适应性及能耗优于日光灯光源。  相似文献   
78.
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被用于处理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和微量有机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对一些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率很低,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活性炭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模式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微孔结构丰富,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内酯基)活性炭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受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和溶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金属离子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式是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经典经验模式,但表面络合模式能更好的描述变化条件下的吸附现象。活性炭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是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于有机物稀溶液条件下的吸附多符舍Freundlich模式。给一受电子作用、扩散作用、静电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制。pH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腐植酸对金属离子有吸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79.
臭氧与活性炭结合对水中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臭氧及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作用,以及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现状。将臭氧,活性炭及臭氧-活性炭应用到水处理中,臭氧对水中的UV254、COD、TOC去除率分别为14.3%、12.5%、17%,活性炭对UV254、COD、TOC去除率分别为60.5%、52.7%、50.8%,臭氧-活性炭联合运用对水中UV254、COD、TOC去除率分别为66.8%、58.3%、65%。臭氧与活性炭的结合工艺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0.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概览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全球气候大会以及中国政府在CO2减排方面的承诺使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生能源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污泥生物细胞裂解/水解是限制厌氧消化效率的重要瓶颈,而污泥预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细胞破裂、水解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能源.目前全球研发的污泥预处理技术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具备工程应用经验的超声波、聚焦脉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