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06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341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为预防和减轻硬脂酸粉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燃爆危害,采用Godbert-Greenwald恒温炉分别研究质量浓度、分散压力、惰性粉体质量分数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随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分别为485.4 g/m3,15 kPa时,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达到最小;添加少量惰性粉体增大了硬脂酸粉尘云分散性,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降低起到促进作用;随惰性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先迅速增大后增速变缓;SiO2通过物理作用抑制硬脂酸粉尘云燃烧,Al(OH)3除物理作用外还通过化学分解参与自由基碰撞,可有效提升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  相似文献   
612.
依据田间连续7 a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巢湖地区农田土壤剖面(0~20、20~50和50~8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1)和秸秆还田+80%常规施肥(SF2)这4个处理,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组分含量、CPMI和油菜-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CK为参考,常规施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提高了垂直剖面土壤总有机碳和组分的含量,且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组分的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0~20 cm土层,与F处理相比,SF1和SF2处理显著提高TOC、DOC、POC和LOC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4.23%~28.97%、7.86%~27.01%、16.46%~24.24%和5.89%~6.64%(P<0.05);在20~50 cm土层,SF1较F处理的TOC和LOC的含量显著增加9.43%和8.34%(P<0.05),SF2较F处理的DOC和POC的含量显著增加17.51%和65.83%(P<0.05);在50~80 cm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总有机碳和组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影响显著,SF1较F处理显著提高0~50 cm土层的CPMI,而F处理的CPMI在50~80 cm土层最大,但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SF1处理的产量最高,SF1较F处理的水稻、油菜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6.19%、7.67%和6.54%(P<0.05).总的来说,稻-油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提高巢湖地区土壤碳库、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13.
The concentratio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Mn, Zn, Cu, and Cd in the surface soils (0–30?cm) belonging to 12 soil profiles and 4 soil types (Vertisols, Chernozems, Calcisols, and Cambisols) from the cultivated soi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uncultivated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Long-term cultivation caused a considerable build-up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DTPA)-extractable Mn (7–55%), and Cd (12–31%) as well as the total form of Zn (3–14%), Cu (8–25%), and Cd (33–78%) in all soil types. Following long-time cropping, total Zn (mean?=?73?mg?kg?1), Cu (mean?=?33?mg?kg?1), and Cd (mean?=?3.14?mg?kg?1) and DTPA Zn (mean?=?1.2?mg?kg?1) and Cu (mean?=?2.44?mg?kg?1) were below their maximum allowable limits. However, the average amount of DTPA Cd in the tilled soils (min?=?0.4, max?=?0.75, mean?=?0.55?mg?kg?1) was above its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 mainly due to the over application of phosphate fertilisers and the pesticides.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RI) assessment of the cultivated soils (min?=?44, max?=?70, mean?=?54), the soil types were categorised as low (RI?≤?50) to moderate (50?相似文献   
614.
本文利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 和NOx)、气象参数等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 2018 年夏季(6~8 月)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信息;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征;根据光化学年龄计算出VOCs的初始浓度对其日间(06:00~24:00)VOCs体积分数的光化学损耗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