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9篇 |
免费 | 456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4篇 |
废物处理 | 82篇 |
环保管理 | 81篇 |
综合类 | 702篇 |
基础理论 | 179篇 |
污染及防治 | 213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板式橡胶支座作为海蚀环境中桥梁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支撑构件,其摩擦滑移与橡胶老化会影响桥梁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为了探究海蚀环境下考虑摩擦滑移的桥梁板式橡胶支座老化剪切性能,开展了板式橡胶支座的摩擦滑移试验,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橡胶老化对各形状系数的板式橡胶支座的剪切性能和摩擦滑移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支座的摩擦滑移起始位移随着老化时间的增长和形状系数的增大而不断变大;②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支座通过摩擦滑移消耗的能量也会逐渐增多;③支座的等效黏滞阻尼比随着老化时间和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变大。海蚀环境会加速板式橡胶支座的老化并影响其剪切性能,因此在海蚀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应考虑支座摩擦滑移及老化对桥梁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143.
广西山地漂白黄壤分布在中、低山地的上部,即海拔1200m以上的山体坡面和山顶部位,成为广西土壤垂直带谱最上层结构的主要土壤类型.在温暖多雨、多云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自然森林植被生长茂密,土壤矿物分解较为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明显的脱硅富铅化与水化过程以及强烈的淋浴侧渗漂洗过程。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具A1-A2-E-B-C或AH-A-E-B-C构型。土壤质地多为重壤土至中粘土,呈强酸性反应。表土阳离子代换量中等,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适于发展林业,特别是发展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它是广西最重要的水源林区。 相似文献
144.
对元素磷水样的采集方法进行了比对;对其测定条件进行了试验;提出有机磷农药对元素磷测定无干扰;在应急监测时可减少水样的清洗次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9mg/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2.69%~97.70%。 相似文献
145.
入田泥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人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人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人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6.
Xiuzheng Zhuang Yanqin Huang Huacai Liu Hongyou Yuan Xiuli Yin Chuangzhi W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8,30(7):261-270
Sewage sludge (SS) and deinking sludge (DS) were used 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hydrothermal dewatering of sludge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s. For a better overview, an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ewaterability of hydrothermal sludge was provided. Results found that not all kinds of sludge were suitably conditioned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HT) in term of the elevation of dewaterability. Higher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tended to enhance the dewaterability of SS rather than DS,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water distribution, bonding energy,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particles size, acid functional groups and zeta potential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in surface morphology suggested that the reverse effect of HT on sludge dewaterability was mainly due to their dewatering behavior. For SS, the destruction of EPS structure leaded to the release of bound water, thereby strengthening sludge dewatering. Conversely, “Bridging effect” generated by lignocellulose in DS was beneficial for sludge dewatering; however, the increasing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degraded part of lignocellulose and weakened “bridging effect”, finally resulting in worse dewaterability of DS.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入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入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入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8.
钱金平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50-51,53
运用专家调查打分法,以具体的承德兴业造纸项目为例,初步探讨了清滞生产量化评价方法,程序以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9.
随着能源与资源的日益短缺,实现生物质的高效转化和利用尤为关键.水热炭化技术为实现生物质的高效资源化提供了契机,不同于传统的热化学处理方法(例如慢热解法),水热炭化法可以在不需要干燥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处理湿润的生物质原料且反应温度较低,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重点概述了水热炭的制备、材料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在改变土壤性质、碳固定、污染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水热炭在当前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力图为水热炭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0.
石材废水具有高浊度特征,混凝/絮凝工艺是降浊净水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以绿色环保且价格低廉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为原材,分别通过醚化和接枝共聚技术,合成了两种电荷密度相近,但链结构形态与电荷分布不同的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淀粉(St-CTA,直链型)和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St-g-PAM-co-PDMC,接枝型). 以泉州某石材加工厂废水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并比较了两种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对石材废水的絮凝性能,同时结合絮凝后上清液zeta电位、絮体结构的动态监测结果以及扩展DLVO理论等,探究其絮凝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性淀粉絮凝剂均表现出优于传统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的絮凝性能;除高效降低水体浊度,其对COD、氨氮、总磷及总氮均具有一定去除效果;改性淀粉絮凝剂絮凝过程主要是电中和与黏结架桥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St-g-PAM-co-PDMC由于具有丰富的接枝链结构,且阳离子基团随机分布在接枝链上,具有较高的阳离子基团利用效率及电中和混凝效果,表现出优于直链型St-CTA的除浊效果,具有较低的絮凝剂投加量、较大的絮体尺寸、较快的絮体生长速度、较高的絮体强度及更佳的破碎后絮体恢复性能. 扩展DLVO理论结果也表明,St-g-PAM-co-PDMC的总相互作用低于St-CTA,有着更为高效的电中和混凝作用及降浊效果. 两种电荷密度相近的改性淀粉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不同的链结构与电荷分布造成的,但其均具有优良的降浊净水效果及绿色环保等显著特征,其在石材废水等行业废水处理中应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