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93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479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4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文章介绍了厌氧-好氧-物化工艺在处理淀粉废水中的应用,并给出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BOD5、SS分别为12860mg/L、6400mg/L、3260mg/L的条件下,该系统的COD、BOD5、SS去除率均在99%以上,具有处理设施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特点,系统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产生的沼气可作辅助燃料,沉淀的黄浆可外卖,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52.
实验采用混凝-Fenton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废水,筛选出最佳的混凝条件及氧化条件,同时对经混凝-Fenton试剂预处理后的废水与未经处理的废水按同样反应条件开展好氧生化试验。实验发现,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复合混凝处理该废水,在pH为8,PAC与PAM的用量分别为400mg/L和12mg/L时混凝效果较好。混凝后的废水再用芬顿体系氧化,当pH为3,FeSO·47H2O投加量为0.01mol/L,H2O2/Fe2+摩尔比4:1下,反应30min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验表明,采用混凝-芬顿氧化法预处理抗生素废水后,明显改善了其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53.
采用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及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对村镇生活污水单独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应用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前述絮凝剂复合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在pH为10、PAN投药量1ml/L、混凝时间2min、搅拌转速240r/min,以及絮凝时间10min、搅拌转速120r/min时,试验污水中污染物浊度、COD、SS、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9.63%、84.59%、64.59%及49.52%,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农田灌溉标准(GB5084—92),可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污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754.
采用加压溶气气浮实验装置处理羟丙甲基纤维素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pH值、混凝剂用量、浮选剂用量和气浮时间对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混凝气浮处理效果影响较大,当pH值为6.0,投加混凝剂硫酸铝钾333mg/L,投加浮选剂十二烷基硫酸钠2.00mg/L,气浮时间为5min时,CODCr去除率可达82.96%。混凝气浮对羟丙甲基纤维素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55.
“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景观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水由于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及水力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水体出现藻类暴发是一个复杂问题,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达到去除藻类的预期效果。本实验采用"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当高锰酸钾投加量0.6 mg/L,氧化时间15 min,PAC投加量30 mg/L,沉淀30 min时,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含藻水中藻类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8%、97.2%,除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56.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饮用原水中的As(III)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饮用水原水中微量砷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氧化剂用量、混凝剂投加量、砷初始浓度和原水浊度等因素对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除砷效果好于聚合氯化铝;在pH值为6~8,微污染原水砷浓度为0.1mg/L,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0.078mmol/L时,可使滤后水中砷浓度低于0.01mg/L.  相似文献   
757.
微污染原水预臭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强化混凝和臭氧氧化技术为核心建立了中试水处理设备,采用有机物表观分子量分级、树脂分级等手段表征了原水有机物及其THMFP特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中试运行对预臭氧和强化混凝技术应用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消毒副产物THM的产生和消除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臭氧应用中可能形成的相关副产物甲醛、溴酸盐等对饮用水安全性影响的问题.结果表明:预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效果较好,采用适当浓度的臭氧(如1.0mg·L-1)进行预氧化,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从常规混凝滤后水的33.7%提高到48%,有机物浓度降到1.385mg·L-1;THMFP总体去除效果从常规处理的131μg·L-1降至53μg·L-1;未出现甲醛、溴酸盐超标的问题,对余铝没有显著影响,安全性较高;但是,AOC含量比常规混凝和强化常规混凝升高,可能增进微生物的繁殖和对管网等的腐蚀,需要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758.
氧化-混凝工艺处理碱性含砷废水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锑冶炼厂已有氧化-混凝法处理碱性含砷废水工艺中存在的药剂成本较高的问题,通过将氧化剂由双氧水改为次氯酸钠,将混凝剂由硫酸铁改为聚合硫酸铁,并采用二次混凝工艺,得出了废水处理效率和药剂成本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技术改造后的工艺能在保证废水处理效率的前提下,使药剂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59.
在制备聚硅酸盐类混凝剂的过程中,聚硅酸的粘度是影响聚硅酸盐类混凝剂混凝效能的重要因素。以水玻璃为原料,硫酸、盐酸为酸化剂,采用酸性条件下制备聚硅酸的方法,研究pH值、二氧化硅浓度、温度、不同酸化剂等因素对硅酸聚合过程中粘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度达到0.006 Pa.S前变化缓慢,粘度达到0.009 Pa.S后变化迅速,0.020 Pa.S以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粘度急剧增大而胶凝;通过混凝搅拌实验确定制备聚硅酸铝混凝剂时聚硅酸粘度的最佳值,以此最佳值作为控制聚硅酸最佳聚合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60.
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在常规水处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强化混凝及优化混凝的机理、影响因素和研究实践情况的讨论综述,提出在常规水处理中强化及优化混凝环节是既能提高出水水质,又较为经济合理适合国情的方案。同时提出在水厂实际生产中实现强化/优化混凝需考虑进行的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