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64篇
安全科学   237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368篇
综合类   1310篇
基础理论   25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78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86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Post combustion carbon dioxide (CO2) captur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adopted technologies for reducing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which is now an important goal given the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global warming. Research on amine-based CO2 capture has mainly focused on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CO2 capture process. Our research work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ignificant parameters influencing CO2 production because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is critical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the CO2 capture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atistical study tha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amine-based post combustion CO2 capture process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2 Capture (ITC) located in Regina, Saskatchewan of Canada. A multiple regression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for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at the CO2 capture pilot plant at ITC. The parameters have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to avoid issues of multicollinearity, and four mathematical models among the key parameters identified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models have been tested,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s is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The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describe part of the CO2 capture process and can help to predict performance of the CO2 capture process at ITC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ome results from a preliminary validation process will also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12.
影响脱硫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原烟气成分、脱硫剂石灰石等对脱硫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探讨循环泵组合投运和工艺参数控制对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规律,提出改进湿法脱硫系统运行经济性的措施,为脱硫装置的节能、经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3.
旨在对同站台换乘站的客流行为和规律,以及对车站乘客疏散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建立同站台换乘站的微观疏散仿真模型,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某即将建成使用的同站台换乘站的仿真模拟,直观地对客流的疏散过程和疏散人群分布状况进行动态观察,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设置,考察不同情况下换乘站的换乘效率,得出提高换乘效率的措施和建议,并最终为换乘站的设施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辅助设计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14.
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理念被认为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减少城市在开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低效率。为探究我国城市紧凑度和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选择为2000—2013年。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熵值法,对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吉林省城市紧凑度平均水平较低,并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高紧凑度城市基本位于哈大城市走廊一线。第二部分运用DEA数据包络模型,对吉林省城市效率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城市效率在经过了长期的反复波动后于2012年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节奏迥异,但都表现出与技术进步一致的变动性,城市经济发展对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较大,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较低。第三部分运用R语言对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两者间存在极弱的相关性,接着借助象限图法得出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步性,紧凑度提升时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效率会出现提升,紧凑度的下降不一定有效引起城市效率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215.
电网发展、清洁电源接入与地区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彻底弥补了电力跨区配置的电网基础设施短板,并且为清洁电源并入电网和跨区消纳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克服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和能源基地的区域布局不协调,而且有益于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利用率低下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利用1991—2012年全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清洁电源并网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为保证实证结果稳健性分别在线性和非线性实证框架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两种方法估计了清洁电源接入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电网基础设施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增进效应,特别是超高压电网在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在特高压骨干网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起到了支柱性作用。(2)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与清洁电源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始终位于负数区间,反映清洁电源并网的能源效率绩效并不明显,受限于并网规模和机制缺陷,还没有发挥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作用。(3)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各等级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益处越来越明显,并且存在着门槛效应。(4)特高压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高收入省份,这些省份作为电力消费负荷中心,大规模接入清洁电源对能源效率改善裨益明显。接下来,需要根据地区的能源禀赋结构选择清洁电源的并网模式,完善的电网基础设施、合理的电源结构还需要配置以高效的清洁电源并网机制才能不断增进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16.
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实现了快于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增长。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环境成本,评价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环境效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偏低,处于相对无效状态。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低于传统效率,经济增长付出了较高的环境代价。西部大开发以来传统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走势变化。西部地区省份环境效率在全国排名靠后,各省份的环境效率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其中重庆和四川排名不断提升,新疆排名逐步回落,内蒙古和广西在西部地区排名相对靠前且比较稳定,云南和陕西一直处于中间水平,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排名相对靠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2000—2003年上升,2004—2010年不断下降,2010—2014年趋于平稳。西部地区环境效率低于东部地区且差距大,也低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收敛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各省份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逐渐扩大,与中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先扩大后缩小。本文同时采用了Tobit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环保投资力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存在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217.
提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协调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从企业类型、环境因素等视角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RD支出的增长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作用效应尚未达到显著状态;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而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市场的互动效应尚不显著;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致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技术效率,却显著降低了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内资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18.
We test for evidence that energy efficiency features are capitalized into home prices in three U.S. metropolitan areas. Using hedonic regressions and multiple matching procedures, we find that Energy Star certif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ales prices in two of the markets: the Research Triangle region of North Carolina and Portland, Oregon. We find that local “green” certifications in Portland and in Austin, Texa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ices and that the estimated price impacts are larger than those from Energy Star. Matching on observables proves to be important in some cases, reducing the estimated impacts compared with models without matching. We calculate the implied energy savings from the estimated premiums and find that, in the Research Triangle market, the Energy Star premiums approximately equal the savings that program is designed to achieve, but in Portland, the premiums are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program's savings due to low energy cost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219.
Currently, China is facing critical problem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The failure of existing pilot programs in implementing MSW source-separated collection highlights the ne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is activity. To this e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SW source-separated collection in Guilin,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wider areas located in inland China and with a GDP around the national average, w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consisted of in-person interviews involving a questionnaire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in terms of public perception, public awareness, public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dentify the status of waste source-separated colle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mplementation, and provides exercisable suggestions for decision makers in both China and more generally in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o design promotion programs and education campaigns.  相似文献   
220.
稠油热采系统综合能耗监测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海波 《油气田环境保护》2012,22(6):44-46,88,89
针对目前稠油热采系统节能措施和节能产品对某一环节单个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现状,提出了将稠油热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采取组合节能措施及产品,给出了稠油热采系统的能耗监测流程、监测要求、程序与方法、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等。形成了稠油热采系统综合能耗监测数据分析及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