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氧化石墨烯(GO)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为改性剂,采用界面聚合法与抽滤吸附结合,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简称原膜)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新型纳米改性膜(简称GO-TiO_2改性膜).研究改性膜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其对腐殖酸(HA)的吸附截留性能与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1)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钛酸丁酯2 m L、GO 1 mg、间苯二胺1%(质量分数)、间苯二胺浸泡时间8 min、均苯三甲酰氯0.2%(质量分数)、均苯三甲酰氯浸泡时间10 min;(2)亲水性提高显著,亲水性表面为GO-聚酰胺-TiO_2复合结构,改性膜接触角由80.6°±1.8°下降到38.6°±1.2°;(3)抗污染性能提高明显.改性膜通量总衰减率由改性前的51.2%下降到35.6%,过滤周期约为原膜的2.5倍;反冲洗后膜通量恢复率由69%提高到96%.  相似文献   
22.
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 event at multi rural sites in China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PF event Comparing NPF event between clean and polluted conditions Quantify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Implication of climate and air quality Long-term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with mobility diameter sizes ranging from 3 to 800 nm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 events at Shangdianzi (SDZ), Mt. Tai (TS), and Lin’an (LAN) stations representing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Central East China (CEC),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mean formation rate of 3-nm particles was 6.3, 3.7, and 5.8 cm−3·s−1, and the mean particle growth rate was 3.6, 6.0, and 6.2 nm·h−1 at SDZ, TS, and LAN, respectively. The NPF event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hree site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 stronger source of low volatile vapors and higher condensational sink of pre-existing particles in the YRD region. The formation rate of NPF events at these sites, as well as the condensation sink,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higher than some results reported at rural/urban sit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growth rates appear to be 1–2 times higher. Approximately 12%–17% of all NPF events with nucleated particles grow to a climate-relevant size (>50 nm). These kinds of NPF events were normally observed with higher growth rate than the other NPF cases. Generally, th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number concentr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approximately a factor of 2–6 on these event days. The mean value of the enhancement factor is lowest at LAN (2–3) and highest at SDZ (~4). NPF events have also been found to have greater impact on CCN production in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an in the other background site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究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特性,采用氮吸附仪和SEM(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水泥生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比表面积、孔径和微观表面积)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小型试验装置对重金属Pb、Cd的氧化物(PbO、CdO)展开了吸附/冷凝研究. 结果表明:水泥生料的比表面积(2.49 m2/g)较小,微观表面结构致密无孔,因此,在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水泥生料对重金属的吸附/冷凝作用以冷凝为主. 进入控温立式炉的重金属可分为三部分:①冷凝在管壁上,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67%~72%、58%~65%;②吸附/冷凝在水泥生料上,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13%~17%、16%~21%;③随烟气释放到空气中,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10%~18%、14%~26%. 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特性均可用双常数方程拟合,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 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活化能,二者分别为5.827、6.050 kJ/mol,由此可预测水泥生料对Pb和Cd的吸附/冷凝量.   相似文献   
24.
南京夏季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和云凝结核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尤其是吸湿和活化特性,于2013年8月在南京市区对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因子(GF)和云凝结核(CCN)展开相关观测研究.使用串联电迁移率颗粒物吸湿粒径分析仪(H-TDMA)观测32~350nm气溶胶在相对湿度为90%条件下的吸湿性参数,使用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观测过饱和度在0.2%~0.8%的CCN数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行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双峰分布,即一个强吸湿模态和一个弱吸湿模态,且吸湿性在不同粒径(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不溶性物质和二次气溶胶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气溶胶的混合状态表现为由外混向内混发展的过程.观测期间该区域CCN的平均数浓度为13776(0.6%)cm-3,比沿海区、山区、干旱地区及清洁城市地区要高很多.其日变化表现为中午时刻出现峰值,影响因素主要与光化学反应有关.同时25日出现的轻雾过程对CCN有较为明显的清除作用.通过吸湿性参数计算得到的CCN数浓度和实际观测得到的CCN数浓度进行了闭合实验,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将未饱和条件下观测得到的吸湿性参数带入到K?hler方程中,即可预测过饱和条件下气溶胶的活化能力.  相似文献   
25.
蒸汽相变促进可溶PM2.5凝结增长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氨法脱硫系统排放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建立多分散颗粒的凝结增长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溶硫酸铵颗粒的凝结增长规律,并将典型粒径可溶与不可溶颗粒的凝结增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硫酸铵颗粒的增长速率相近,等温系统的凝结增长效果优于绝热系统;对于同一初始粒径分布下的可溶和不可溶颗粒,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不可溶颗粒,亚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先大于而后小于不可溶颗粒,使得二者的增长曲线存在一个交叉点;蒸汽饱和度增大能显著促进硫酸铵颗粒的增长;等温系统中温度对硫酸铵颗粒的增长影响显著,绝热系统中温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6.
为揭示成渝地区大气复合污染成因,选择乡村点资阳站的冬季,实测了颗粒物数浓度及其粒径谱分布、云凝结核(CCN),在二氧化硫、光解速率(JO1D)实测值基础上估算了新粒子生成的重要前体物气态硫酸的浓度.2012年12月5日到2013年1月5日观测期间,3~582nm颗粒物数浓度水平较高,平均值为(16072±9713)cm-3.颗粒物数谱分布呈现以积聚模态为主体的特征,占总颗粒物数浓度的46%,此比值高于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的乡村点和背景点.在较高颗粒物凝结汇(CS)水平下[(4.3±3.6)×10-2s-1],甄别出7次新粒子生成(NPF)事件,占观测天数的23%.NPF事件发生时,颗粒物生成速率与增长速率分别为(5.2±1.4)cm-3s-1,(3.6±2.5)nm/h. NPF事件对CCN数浓度有明显贡献,NPF发生后CCN数浓度平均增长19%.  相似文献   
27.
石家庄地区雾霾天气下云滴和云凝结核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5~10月在石家庄地区对雾霾天气下的近地面到高空的云雾滴和云凝结核(CCN)进行了7架次飞机探测.利用PMS云粒子测量仪器、机载温湿仪和连续气流纵向热梯度云凝结核仪获得的云雾粒子和云凝结核(CCN)探测资料,分析了层积云(Sc)和高积云(Ac)中云粒子浓度、液态含水量、粒子算术平均直径和粒子有效平均直径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CCN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以及谱分布.结果表明雾霾天气状况下,云滴数浓度在102个/cm3量级上.高云粒子粒径总体大于低云粒子.云含水量平均值范围为0.03~0.14g/m3;地面到600 m高度内, CCN值的平均值为3034cm-3(过饱和度S=0.3%).对CCN的活化谱进行拟合表明石家庄属于典型大陆性核谱,云对CCN有消耗作用,逆温层的存在使得该区CCN浓度累积增加.  相似文献   
28.
电-Fenton法预处理腈纶聚合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电-Fenton法预处理腈纶聚合废水,研究了试验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阳极采用Ti/SnO2-Sb2O3网状极板,阴极采用网状钛板,对腈纶聚合废水进行电解处理. 分别考察了停留时间,电解电压,FeSO4·7H2O投加量和pH对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pH>电解电压>FeSO4·7H2O投加量;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电解电压为15 V,pH为5,FeSO4·7H2O投加量为1.44 mmol/L,电解时间为3 h时,腈纶聚合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1.98%,丙烯腈的去除率为74.10%,出水c(Fe2+)为0.004 mmol/L,废水的ρ(BOD5)/ρ(CODCr)从0.05升至0.47,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9.
将铁磁性分离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为核,以17β-雌二醇(E2)为模板分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利用表面聚合法制备了E2分子印迹纳米材料(MIPs)和不含E2的非印迹纳米材料(NIPs).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相似文献   
3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置换原理来预防产品在温度试验中凝露的装置,以干燥的惰性气体不断替换试验箱内湿热空气,降低试验箱内的相对湿度,保持空气干燥,从而避免在进行模拟环境试验时,由于试验箱环境的局限性而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凝露现象对产品造成非必要损伤。获得的结果表明,此装置有效预防了产品在温度试验中凝露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