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8 毫秒
381.
颗粒活性炭吸附染料时的表面分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2吸附-脱附实验研究了颗粒活性炭吸附染料前后表面特征的变化,运用表面分形维数表征了表面屏蔽效应和表面粗糙性等性质.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是倾斜板交错重叠而形成四面开放的缝隙,桃红、绿色、天蓝、耐晒黑可以撑开颗粒活性炭的孔隙,增大平均孔径;耐晒翠蓝具有降低孔径的能力;大红却有些微孔阻塞作用.FHH理论计算出的相应的7个颗粒活性炭样品吸附6种染料前后的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s很接近,为2.97左右,证明颗粒活性炭上吸附的染料并没有发生表面屏蔽效应,也没有使颗粒活性炭表面的粗糙性降低.分形吸附等温线法与基于N2吸附-脱附的FHH理论法计算出的Ds相差较大,这与两种算法的理论基础和码尺大小有关.而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Ds远大于3,与Sahouli等的研究不符.  相似文献   
382.
循环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循环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测量水样的COD值、pH值、色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色度去除率可高达95%,且脱色迅速;COD值的去除率约为60%.使用循环微电解法可以对染料废水进行预处理,很大程度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染料废水的进一步生化处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83.
颗粒活性炭吸附染料过程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Langmuir分形吸附等温线方程模拟了颗粒活性炭对染料的吸附,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且以染料分子作为码尺计算出颗粒活性炭的表面分形维数Ds为2.590 2.染料在颗粒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具有类分形特征,吸附反应的逐时速率系数k与反应时间t呈指数关系.但通过本文计算出的指数h值无法计算出分形子谱维数ds.  相似文献   
384.
为评价撕裂蜡孔菌P2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的应用潜力,采用批次实验在开敞系统中研究静置与摇动、染料初始浓度、pH、温度、盐度、碳源、氮源、金属离子等因子对该菌降解橙黄G染料废水的影响,同时利用植物萌发与微生物抑菌试验进行染料与脱色溶液的毒性测试.结果表明,与摇动培养相比,静置培养更适合于撕裂蜡孔菌的脱色,最适脱色pH与温度分别为9和25℃.盐度测试结果显示撕裂蜡孔菌能在浓度为128 g L-1的盐溶液中能进行高效脱色,可达70%以上.在上述参数体系的优化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的添加优化实验,结果显示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的最适浓度分别为4 g L-1葡萄糖、0.15 g L-1硝酸铵和0.1 mmol L-1 Zn2+.菌丝吸附在整个脱色过程中作用较小,撕裂蜡孔菌对橙黄G的脱色过程以酶的降解为主,未发现该菌分泌漆酶,只分泌锰过氧化物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其最高活性分别为230 U mL-1和158 U mL-1.植物与微生物毒性分析显示撕裂蜡孔菌脱色后的产物对植物与微生物的毒性大大降低.因此,撕裂蜡孔菌对于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85.
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日本青鳉幼鱼及胚胎暴露评估染织排水的毒性效应.4个测试水样采自染织工厂排水口.96 h急性毒性试验表明:1和2号水样对幼鱼急性毒性效应不明显,3和4号水样对幼鱼具有急性毒性效应,毒性单位分别为0.47、0.53、9.93和1.68TUa,1和2号水样为微毒,3号水样为中毒,4号水样为低毒.14 d胚胎幼鱼慢性毒性试...  相似文献   
386.
戚绪亮  刘翔  刘波  王林  王小春  方超 《环境科学》2012,33(8):2747-2751
云芝粗漆酶以3种方法,即静电吸附法(D201-Lac-Ⅰ)、先吸附后交联法(D201-Lac-Ⅱ)、戊二醛处理树脂后吸附法(D201-Lac-Ⅲ)固定到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上.与静电吸附法相比,D201-Lac-Ⅱ的漆酶固载量大幅提升至4.65倍,漆酶比活力却严重受损,只有前者的4.8%;D201-Lac-Ⅲ的漆酶固载量略有下降,为静电吸附法的0.51倍,漆酶比活力却显著提高至静电吸附法的2.99倍.利用电子透射电镜(TEM)可明显观察到D201-Lac-Ⅲ漆酶分子聚合体的阴影.用D201-Lac-Ⅲ对孔雀石绿进行了连续多批次脱色试验,在长达210 h的连续操作中,其脱色效率未观察到有下降趋势,一直稳定在40%~55%之间,D201-Lac-Ⅲ的酶活亦未观察到下降,同等条件下游离的漆酶活力已损失至20%以下,证明D201-Lac-Ⅲ具有显著提升的稳定性和优良的重复利用性.考虑到粗漆酶廉价易得,D201-Lac-Ⅲ在水处理应用中可能大有前景.  相似文献   
387.
周贵忠  许硕  姚倩  银钗 《环境科学》2017,38(7):2972-2977
通过逐渐提高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盐度,探索不同盐度下活性污泥的活性、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并研究结晶紫废水以及纳米四氧化三铁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活性污泥的COD、氨氮去除率以及污泥体积指数SVI值均降低,在质量分数2%的盐度下,COD、NH_4~+-N的去除率为80%和75%,SVI值不足35 mL·g~(-1);随着盐度的增加微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减少,系统中革兰氏阴性菌优势菌种的位置逐渐被真菌和放线菌取代,而革兰氏阳性菌依然为优势菌;加入结晶紫染料的活性污泥与盐度为2%的活性污泥样品相比发现:红细菌属、丽水菌属含量有所增加,产黄杆菌、农杆菌属含量减小.加入MNPs的结晶紫-活性污泥与不加MNPs的结晶紫活性污泥对比:酸胞菌属、产黄杆菌含量增加,红细菌属、农杆菌属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388.
389.
390.
Biosorption of colours 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for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s containing dy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vert green alga Ulva lactuca to dye adsorbent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importance of commonly available green alga Ulva lactuca was investigated as viable biomaterial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synthetic basic blue 9 (5-ch1oro-N,N,N',N'-tetramethyl-5λ4-phenothiazine-3,7-diamine) efflu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batch experiments revealed the ability of the green algae to remove the basic blue 9, and this was dependent on the dye concentration, pH, and algal biomass. We investigated the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of adsorption, and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equations were used to fit the equilibrium isotherm.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basic blue 9 followed both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6-0.99, an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follow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R2=1.0).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about 40.2 mg of dye per gram of dry green algae at pH 10, 25 g l-1 dye and 2.5 g l-1 alga concentrat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een algae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biosorb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dye-containing wastewater str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