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571.
污泥颗粒对染料的吸附特性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污泥颗粒对染料的吸附特性。并对pH以及离子强度对染料吸附的影响做出了评价。结果显示染料吸附经过 30min便达到了平衡 ;pH值是决定染料吸附的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 pH值的降低吸附量明显增大 ;染料吸附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染料吸附可以用多层吸附等温线来描述。  相似文献   
572.
新型絮凝剂凝集水中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新近开发的JAZ型絮凝剂对水样中活性艳蓝KN-R,直接深棕M,酸性墨水蓝G,酸生媒介藏青AGLO,直接耐晒蓝B2RL,弱酸性黄HG等代表性染料的凝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酸性墨水蓝的脱色随pH值增加而增加,其他染料的最佳脱色区从酸性到中性。在染料起始浓度为100mg/L ̄500mg/L范围内,酸性媒介藏青的K值(色度降至80时絮凝剂投药量对染料的比值)为2左右,其他染料的k值在1.0以下。直  相似文献   
573.
氢氧化镁对水溶性阴离子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坤  贾智萍 《环境化学》1998,17(1):94-99
本文研究了氢氧化镁对水溶性阴离子染料模拟废水的脱色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镁盐法具有优异的脱色效果。例如,染料浓度100mg.l^-1,镁盐投加量1000mg.l^-1用CaO调至PH10.9-11.5十种被研究的水溶性阴离子染料的脱色平均值在99%以上。吸附机理属于离子吸附。  相似文献   
574.
催化氧化法预处理苯胺类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Fenton试剂催化氧化法预处理染化厂含苯胺类物质的废水。对影响废水中苯胺类物质去除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当废水中苯胺类物质的含量为800mg/L时,在pH为3.5、H2O2和Fe^2 用量分别为28mmol/L和2.8mmol/L的条件下,苯胺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98.0%,COD去除率达到76%,废水的BOD5/BODcr值由0提高到0.32,显著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575.
采用土柱模拟实验对土壤环境中活性X-3B红染料的淋溶行为及向下迁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X-3B红染料这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淋溶及向下迁移是一指数函数可以表达的动态过程,其可淋失能力因土壤类型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顺序为:褐土>棕壤>红壤>水稻土,究其原因,主要与土壤本身的各理化特性有关,即可淋失能力不仅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对其可淋失能力具有一定的贡献,是土壤各理化特性的综合。此外,通过污染土壤淹水实验,初步确定土壤中活性X-3B红染料具有释放到地表水体中的较大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576.
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化工废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孙华  高延耀  洪英 《环境工程》2002,20(1):19-21
鉴于生物膜对降解有毒难降解废水有重要作用 ,故采用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化工废水。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该工艺处理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停留时间为 16h,其处理结果相当于活性污泥法 32h的处理效果 ,而且出水比较稳定。在进水CODCr低于 70 0mg L条件下 ,出水CODCr低于 2 0 0mg L  相似文献   
577.
羊毛衫染色废水因羊毛衫品种多变而难以处理,传统多级串联处理方法耗次大,操作难,不宜中小型企业采用。根据应用碱式氯化铝、硫酸亚铁及自制TH-Ⅱ型凝聚剂处理该类废水的研究,证明应用自制TH-Ⅲ型凝聚剂可以经一级物化处理使废水色度降为零、COD降至国家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578.
阳离子嫩黄染料与苯酚在活性炭上竞争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春芽  蒋展鹏 《化工环保》1996,16(3):131-136
用阳离子嫩黄染料和苯酚作为分子量差异悬殊的两种机吸附质,研究它们在两种国产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在双组分竞争吸附中,阳离子嫩黄染吸附占明显优势,而 酚的吸附量则比在单组分系统时要小。本文还用理想吸附溶液(IAS)模型对双组分竞争吸附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579.
ABSTRACT: Karst terrane provides a linkag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 regimes by means of caves, sinkholes and swallets, and sinking streams, and facilitates the inter‐watershed transfer of water and contaminants through these subsurface system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procedure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degradation of a creek situated in a complex karst‐water system. The study approach consisted of using dye tracing technique to determine subsurface flow paths through the karst system, a water‐sampling network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pollution sources within the surface watershed and subsurface flow regime, and evaluation of analytical data for several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of water and contaminant movement in karst‐water systems and pinpoint the sources of stream contamination for a case study site in southwest Virginia where two springs supply water to a contaminated freshwater stream.  相似文献   
580.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U(VI) ion imprinted polymers (IIPs) coated o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as investigated for pre-concent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U(VI)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revealed the microporosity of the adsorbent. Uranium leaching was successful as the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a showed. The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surface area improved by more than 13-fold (83.1 and 6.2 m2 g?1 for the leached and unleached magnetic IIP, respectively). U(VI) uptake was optimized using batch experiments with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uptake performance, such as initial uranium concentration, pH, contact time, and adsorbent dose investigate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and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best fitt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uranium onto the activated magnetic IIP reached 5.4 mg g?1. The selectivity order was determined to be U(VI) > Ni(II) > Th(I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