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为了解成渝地区中小城市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选取该区域典型代表城市-遂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9年不同时间不同功能区106种VOCs离线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市VOCs污染水平和时空特征,分析了VOCs主要成分及其对臭氧的影响,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显示:(1)遂宁市大气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9.4×10-9,8月的浓度较高,其空间排序为工业区>城郊区≈文教区。(2)OVOCs和烷烃是VOCs主要组分,占比达73.4%,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工业区不同组分浓度均高于城郊区和文教区,城郊区和文教区的同组分占比相差较小;丙酮和乙烷是VOCs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占总体积分数的37.8%。(3)VOCs组分对OFP贡献率顺序为烯烃>芳香烃>OVOCs>烷烃>炔烃>卤代烃>有机硫,前4类组分对OFP贡献率达97.6%,烯烃对OFP贡献率不仅每日最大,而且还呈现“城郊区>文教区>工业区”空间分布态势;异戊二烯、乙烯是OFP最大的物种,在不同功能区其OFP均高于其他物种,是遂宁市臭氧防治关注重点。(4)VOCs排放源及...  相似文献   
72.
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参数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轶嵩  兰利波  郝卓  付佩 《环境科学》2022,43(8):4402-4412
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为量化探究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化石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运用GaBi软件建模,以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路线为参考,构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数据清单并对其全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和预测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双极板、不同能量控制策略和不同制氢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关键数据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生命周期的化石能源消耗量(ADPf)、全球变暖潜值(GWP,以CO2 eq计)和酸化潜值(AP,以SO2 eq计)分别为1.35×105 MJ、9108 kg和15.79 kg.动力系统生产制造阶段的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均高于使用阶段,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堆栈和储氢罐的制造过程.金属双极板、石墨复合双极板和石墨双极板的制造工艺中石墨复合双极板的综合环境效益最好.能量控制策略的优化会使得氢能消耗降低,当氢能消耗降低22.8%时,动力系统的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0.4%和8.3%.相比于甲烷蒸气重整制氢,基于混合电网电解水制氢的动力系统生命周期全球变暖潜值高出53.7%[KG-*6],而基于水电电解水制氢降低39.6%.降低动力系统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的措施包括优化能量控制策略降低氢能消耗、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产业和聚焦突破燃料电池堆栈关键技术实现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73.
The influence of the Buzuluk Pine Forest on biodiversity of plant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djacent territories has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pine fores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vely mild and humid mesoclimate, natural phytocenoses are dominated by mesophytic species. Biodiversity reaches a peak at a distance of 17–18 km from the forest,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both mesophytes and xerophytes in the same phytocenosis. The same zone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 maximum diversity of soi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the soil cover. Grass communities on ordinary chernozems with a homogeneous soil cover, typical of the steppe zone, are formed at greater distances from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74.
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或不配套等问题,城镇生活污水严重污染环境,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生活污水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措施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以曲靖市“曲靖瑞和新城”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平台,探讨了这一重点。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从地震速报工作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讨论了天津台网地震速报中存在影响速报质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6.
周侃  陈妤凡  徐勇  伍健雄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71-3881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体功能定位,区内自然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突出,研究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对科学协调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藏东南为例,基于环境污染源的固体废弃物、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分类估算与空间特征解析,探讨面向污染源排放强度和多尺度管控精度的分级空间管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和雅尼河谷地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度较大,其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建立由7个二级类和21个三级类构成的环境污染源空间管控体系,重点管控以城镇居住区和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的"点状"胁迫、以交通运输场所和人文游憩空间为主的"线状"胁迫、以农业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为主的"面状"胁迫;针对藏东南各类环境污染源的空间耦合及交互特征,提出城乡生活集聚型、农牧业生产集聚型和休闲旅游集聚型3种典型区,依次制定"分级处理+资源利用"、"源头减排+就地消纳"、"实时动态监控+绿色设施营造+游憩利用规范"的差异化空间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特点、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尔沁沙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发展战略,为全面落实《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但基层调研发现,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分析了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现状,通过深化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加大培训和重点工作安全生产监管,着力提升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建立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油田企业安全生产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79.
本文基于WRF-CMAQ模型定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PM2.5的影响.全国337个城市2018~2019秋冬季气象条件转差导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约5.55%.24个省市气象条件同比转差,北京气象转差致使PM2.5同比上升约3.66%.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气象条件转差最显著,汾渭平原次之,长江三角洲(以下称长三角)基本持平,分别导致PM2.5浓度同比上升约9.4%、8.3%、1.1%.“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气象条件在11月、1月、2月转差,10月、3月气象条件转好.长三角则10月、11月、3月气象条件转差;12月、1月、2月转好.“2+26”城市2018~2019秋冬季PM2.5浓度同比上升主要为气象条件转差所致;汾渭平原PM2.5同比变化较小,人为减排有效抵消了气象条件转差带来的不利影响;长三角PM2.5浓度同比下降,与气象条件变幅小且污染排放较去年同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0.
Effects of New Forestry Practices on Rare Epiphytic Macrolichen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bstract:  The preservation of key habitats is included in modern forest-management practices as one of the main means to preserve biodiversity in northern European production forests. I examin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persistence of occurrence of rare epiphytic macrolichens in a predominantly unprotected forest landscape with an area of 278 km2 in southern Finland. Occurrence data of macrolichens in two key habitats, rock outcrops and mires,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production forests.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s of rare macrolichens was 50-fold higher on rock outcrops and 25-fold higher on mires than in production forests. Most rare species of epiphytic macrolichens were found only in key habitats. In modern, intensively managed forest landscapes, rock outcrops appeared to represent the main habitats for rare macrolichens a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continuity of old trees. Most macrolichen occurrences represented very small populations with a high extinction risk. Of the populations found in 1989–1995 in key habitats, 51% had disappeared, by 2000–2001, mainly as a result of forestry activities. The disappearance of populations significantly exceeded the rate of establishment of new populations. My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key habitats for declining forest species. There is also a need to improve and sharpen the guidelines for delimiting and managing key habitats in order to halt the continued decline of epiphytic macrolich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