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5篇
  免费   1415篇
  国内免费   2561篇
安全科学   2662篇
废物处理   173篇
环保管理   2775篇
综合类   8054篇
基础理论   1653篇
环境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684篇
评价与监测   921篇
社会与环境   880篇
灾害及防治   562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792篇
  2016年   816篇
  2015年   875篇
  2014年   778篇
  2013年   1137篇
  2012年   1155篇
  2011年   1145篇
  2010年   866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865篇
  2006年   890篇
  2005年   740篇
  2004年   606篇
  2003年   562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392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桓台县是华北平原的具有代表性的高产粮区,长期集约化的农业耕作模式,导致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大幅上升,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更好地保护地下水,降低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污染,在2007年春季对桓台县323位农民进行了地下水保护意愿调查,分别对农民农业生产环保意识、改善地下水污染的意愿和农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农民担心地下水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仅少数的农民了解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大多数农民乐意接受新型环保肥料,但是接近一半的农民表示当地缺乏农技人员的指导;多数农民表示愿意加入农业生产协会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农民对于农业所造成的地下水污染责任意识不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越高的农民地下水保护意识越强,越容易接受改善农业生产模式,责任心相对也较强。建议在桓台县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健全地下水水质监控与监管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ERA)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分析评价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本文围绕开展ERA的必要怀、国内外ERA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ERA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秦皇岛市创建国家环保工作的当前进展,客观分析总结了创建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任务,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环境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关系到每位公众的健康,解决环境污染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既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进步的一面,也看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一面,从中找出影响我国公众参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滞后的措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文章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从生物学角度来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着重对细菌学监测、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监测、浮游动植物监测、生物综合毒性监测等进行了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996.
我国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当前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强编制人员素质、做好风险源和风险物质管理,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实现事件分级、预警级别、应急响应和信息报告等提出了建议。对强化实用性、完整性、规范性、可行性、衔接性的评估、规范现场处置六个程序和细化专项预案七项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规范性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畜禽养殖业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农用化学物质、农用塑料制品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张对农村环境产生破坏是佳木斯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资金匮乏、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业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各部门沟通较少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力度、部门间协调,可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98.
With the goal of resilience becoming ever more present in diverse policy discourses, it is important to reflect critically on its meaning and realisation. In this viewpoint, we re-emphasise that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ic nature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and interdependencies is fundamental to developing resilience to shocks and stresses in whatever context they materialis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2011 Japanese multi-disaster, we reflect on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generating knowledge to underpin resilience-building processes and illustrate some dilemmas inherent in seeking to cultivate resilience in practice. Events in Japan underscore the complex vulnerabilities of place in multi-hazard scenarios and highlight, in particular, the choices to be made in determining which systemic interactions are to be imagined, characterised, assessed and forewarned and which are not. These events also emphasise that while resilience ultimately must be located where consequences are felt, strategies for a resilient future have to take on the multi-scale interactions and tensions within which local processes are embedded. There are dangers, we argue, in thinking about resilience in overly simple and non-systemic ways and in respo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only as a matter of extended techno-managerial competence.  相似文献   
999.
长期以来,我国对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主抓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在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相对薄弱,因此在水电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以某梯级电站为例,结合所参与的水电建设项目,对水电建设环境监理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为水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Fracking’ was on New York's agenda since 2008, yet no decision was made about it until late 2014. The gridlock is an intriguing puzzle given that the Marcellus shale is considered a ‘world class’ energy supply,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aggressive in other US states. While policy scholars typically conceptualize gridlock as policy stability, this paper examines it as a dynamic process by which competing discourse coalitions engage in interactive framing processes that (re)structure the discuss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nding coalitions influences gridlock. Yet, we lack knowledge about interactive framing between competing coalitions during policy controversies. 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a central mechanism of gridlock is the production of conflict through interactive framing dynamics that deny a shared discursive space capable of ushering in a consensus, or reasoned agreement. In New York, this contest evolved from a policy consensus abou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racking to policy negotiation that incorporated environmental threats, and to prolonged policy controversy in which competing discourse coalitions contested notions of fracking in relation to energ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heal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While a ban has been instituted, the failure to bridge discourse coalitions suggests that controversy will persist unless meaning disputes are res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