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516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012篇
基础理论   196篇
污染及防治   278篇
评价与监测   183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机构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虽然不大,但由于大多处在闹市区,贴近敏感人群,其噪声与机动车尾气对市民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机构的环境影响特点,并结合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业务流程,对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机构的整体规划与布局提出合理建议,对噪声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提出有效控制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机构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也能有效减小噪声对周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陈思  徐灿灿  刘锐  李国华  陈吕军  郑炜 《环境科学》2016,37(7):2625-2631
用Fenton氧化处理合成制药企业活性污泥混合液,考察了不同Fe~(2+)、H_2O_2投加量和不同反应时间下污泥与上清液中AOX(可吸附有机卤代物)的去除效果,优化了反应条件,探讨了氧化机制.结果表明,Fenton氧化的最佳条件为H_2O_2投加量0.90 mol·L~(-1),Fe~(2+)投加量0.045 mol·L~(-1)[物质的量比为:n(Fe~(2+))∶n(H_2O_2)=1∶20],反应2 h,污泥和上清液中AOX可分别去除70.7%和78.5%.GC-MS分析结果显示,污泥中含有11种有机卤代物,Fenton氧化后有8种不再检出;3种仍有检出,但浓度有所降低,去除率约为40%~50%.与此同时,污泥中对二甲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非有机卤代物类有毒有害有机物也得到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93.
徐丹  张丽丽  柳丽芬 《环境科学》2017,38(3):1054-1060
为解决传统铁基芬顿催化剂在水体通常酸碱(pH6)条件下活性低的问题,采用简单共沉淀法制备了Cu掺杂的Al_2O_3类芬顿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u-Al_2O_3中铜掺杂的质量分数低于4.77%时,催化剂中铜主要以Cu~(2+)和Cu~+的形式共存于Al_2O_3的骨架结构中,形成Al—O—Cu键;过量的铜掺杂会导致外骨架铜物种如铜氧化物团簇的存在.以难降解有机污染物2-氯苯酚(2-chlorophenol,2-CP)和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 B,Rh B)为目标污染物,对Cu-Al_2O_3的类芬顿催化性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表明,骨架铜物种在中性温和条件下对2-CP和Rh B显示出很高的催化去除效率和稳定性,反应2 h,Cu-Al_2O_3(Cu质量分数4.77%)对2-CP的去除率达到54%,相应的TOC去除率达到49%,而铜离子溶出浓度仅为0.025 5 mg·L-1,而Cu-Al_2O_3(Cu质量分数7.58%)由于外骨架铜的存在导致催化活性增加缓慢和稳定性下降.ESR测试结果表明,·OH和HO_2~-/O_2~-·是反应中主要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94.
厦门湾流域河流氮污染综合溯源与水体达标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地区面临多种环境压力,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河流与海湾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加重,污染溯源是水体达标方案编制与实施的重要环节.兼顾科学性与操作性,本文基于综合溯源思路,以厦门湾河流为例,于水质较差的枯水期开展水系沿程梯度调查,进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解析,结合硝酸盐氮氧双位素及土地利用统计分析,探明氮污染关键源区和氨氮超标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63%的站位水中氨氮占无机氮的50%以上,沿下游方向氨氮污染加重,且与城镇与农村宅基地、渔塘的面积占比均呈正相关.土壤氮、粪肥及污水和化肥贡献了硝酸盐89%~91%的来源.最后,提出了污染减排(控源)、生态修复(增容)、以海定陆(统筹)的水体达标策略,为我国水污染防治与管理提供方法示范.  相似文献   
95.
研究一般地下水弱碱性水溶液中,高铁酸钾对低浓度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氧化去除率.采用0#柴油模拟石油类污染物试验水样,氧化反应在200mL烧杯中模拟完全混合状态完成.实验分析浓度分别为5.02mg/L、2.05mg/L、1.01mg/L和0.52mg/L4个水样石油类污染物氧化去除率.实验研究显示,石油类污染浓度与高铁酸钾浓...  相似文献   
96.
为实现有效通风以降低隧道火灾带来的损失和伤亡,依托青岛市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隧道,建立线性比尺为1∶15的隧道通风排烟模型实验系统,针对通风机串联单抽,围绕3种通风机频率匹配组合,测定单机的变频频率值、电功消耗、排烟道与行车道的断面平均风速以及右侧行车道静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消耗下,不同频率匹配的串联通风机排烟效果存在差异;针对此差异,利用气体挡烟墙性能及其计算欧拉数值比较发现,风井近端的通风机频率较大时,下游对污染气流的抵抗力更强,拥有更好的排烟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火灾提供更有效率的防灾救灾数据支持,并从欧拉数方面为研究隧道临界风速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97.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体底泥(沉积物)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总结了底泥中氨氮、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释放机理,也指明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释放机理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对其释放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
海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的发展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前处理和分析手段,简要概述了各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发现了目前已有的监测方法大都仅停留在对各单一目标有机污染物进行化学监测的阶段,指出了需要发展不仅能获得有效的化学监测信息,而且能直接反映多种混合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总生物有效性的新的监测方法,以推动我国海洋污染监测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赵鹏程  姚斌 《火灾科学》2020,29(1):63-70
机场航站楼公共区域多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而环境风和排烟窗控制模式会影响排烟效果,尤其在弧形立面航站楼中影响效果显著。以某弧形立面航站楼为研究对象,选取候机指廊弧形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分3段控制启闭,进而确定6种控制模式,采用 FDS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的排烟效果,获得了环境风和发烟量对危险到达时间的影响规律, 提出了排烟窗控制模式流程。结果表明:对于弧形立面航站楼而言,排烟窗分段控制模式下的排烟效果优于不分段控制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环境风对自然排烟的影响。当环境风速超过10 m/s时,须关闭迎风向排烟窗,避免烟气倒灌。在法向环境风作用的不利条件下,当发烟量在0. 05~0. 20之间时,危险到达时间的最大值tmax与发烟量x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tmax=-3018x+1030.5。  相似文献   
100.
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国际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