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208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ABSTRACT: Four dam-break models were selected for testing with an observed data set from the November 6, 1977, disaster at Toccoa Falls, Georgia. The Kelly Barnes Dam failure occurred with a 35-ft head of water and produced a peak discharge of 23,000 ft3/s. The selected models included: (1) Modified Puls (MP), (2) U. 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Gradually Varied Unsteady Flow Profiles (USTFLO), (3)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s Dam-Break Flood Forecast (DBFF), and (4) U. S. Geological Survey's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MOC) coupled with a general purpose streamflow simulation (J879DB). Achieving a successful simulation was easiest with the MP model. The DBFF model required a moderate effort while the MOC-J879DB models required some data alterations and considerable effort. The USTFLO model failed to simulate this test case. In the stream segment near the dam, the computed peak stages were generally within 5 feet of the observed high water marks. Elsewhere, the peak stage results were much better, generally within 2 feet. The peak discharges computed by the models were generally within 20 percent of discharges estimated by slope area and contracted opening measurements, except near the dam where the MOC-J879DB model's results was 80 percent too high.  相似文献   
142.
危险评价中的数据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危险评价的数据来源、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危险评价模型,论述了数据环境与危险评价的关系,指出了数据的不确切必然会影响到危险评价质量,但应用数据进行危险评价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数据的精确程度和模型的真实程度,使评价结果更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3.
电子安全监控系统(PES)失效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随着电子安全监控系统(PES)的日益广泛应用,其系统自身的安全保护已成为安全科技最前沿的问题之一.本文论述了PES在安全系统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分析了PES出现故障和失误的原因主要分为硬件故障、系统失误和管理缺陷三大类,提出了建立PES安全保护系统的技术路线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建议我国从标准化的角度深入开展电子安全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4.
结合典型实例介绍了在锅炉运行中判断给水泵、风机等转动机械故障及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亦即根据运行中转动机械的故障特征,通过听、看、摸、闻,去检查寻找运行故障中的表面现象,来确定故障部位、原因并处理。  相似文献   
145.
皮带运输机的故障原因与安全防范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分析了皮带运输机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不同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解决多层泡沫夹芯结构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在环境效应下产生外观失效的问题。方法 制备3种类型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开展典型自然环境试验。观察试验样品外观状态,并检测变形量。通过观察泡沫的微观组织形貌,检测热膨胀量变化及泡沫与树脂间的粘黏强度,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复合材料裂解气体成分,分析复合材料外观失效成因,并提出解决技术途径。结果 6个月自然环境试验后,1#、2#样品外观失效,而3#样品无明显变化。复合材料100℃裂解气体成分为氮气、二氯一氟乙烷、甲基膦酸二甲脂。4种泡沫在22~85℃的最大热膨胀量分别为–0.18%、–0.37%、–0.30%、–0.45%。环氧树脂与4种泡沫的粘黏强度在41~52N,而聚氨酯树脂达到了54~81N。结论 雷达吸波复合材料泡孔内残留气体的释放,是导致外观失效的根本原因。通过热处理工艺,减少样品残留气体量,并提升胶黏剂与泡沫的粘黏复合强度,是提升复合材料环境适应性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提高航空发动机燃气涡轮工作叶片的结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以某型涡轴发动机燃气涡轮转子叶片热腐蚀案例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热腐蚀下燃气涡轮转子叶片的结构破坏形式,分析发生热腐蚀部位的分布规律。通过冶金分析方法,研究燃气涡轮转子叶片的热腐蚀-疲劳失效形式。结果 燃气涡轮叶片高摩擦系数的区域在高温燃气的冲刷效应以及热盐腐蚀的作用下,发生表面涂层腐蚀剥落。涂层腐蚀剥落部分的叶片合金基体受到高温燃气的氧化与侵蚀后,形成了热腐蚀坑。腐蚀坑表面的凹凸处出现应力集中,并萌生裂纹,最终引起叶片疲劳断裂。结论 探究了典型腐蚀性物质对燃气涡轮转子叶片的耐高温涂层与镍基合金基体侵蚀与氧化的化学本质,最后针对燃气涡轮转子叶片热腐蚀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可对防范航空涡轴发动机热腐蚀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8.
结合工程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扫雷车电子类备件贮存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电子类备件技术性能测试方案,研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平台及适配器,对工程装备维修器材贮存质量管理及控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9.
为研究高温后砂岩的抗拉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规律,对不同温度作用后的砂岩进行巴西劈裂实验,同时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砂岩变形破坏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高温作用后砂岩质量损失率增加,波速整体呈降低趋势,砂岩物理特性出现一定劣化;高温作用使砂岩抗拉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5~400℃增大了16.08%,400~1 000℃减小了69.30%,砂岩表现为脆性破坏特征;砂岩劈裂过程中,水平应变场演化过程为:局部小变形产生、扩展→小变形区域聚集、合并、连接→应变局部化带产生→应变局部化带扩展并贯穿→宏观劈裂破坏;随着温度升高,应变局部化启动水平先增加后降低,400℃为转折点。该研究方法可为煤矿火灾安全等领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0.
为保证稠油热采井筒管柱的安全运行,采用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风险分析,应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定性识别管柱失效诱因,建立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场景演化模型,并将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贝叶斯网络对管柱失效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热采井管柱失效的关键致因和管柱失效的动态失效概率,以新疆油田某区块热采井的管柱失效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稠油热采井管柱失效风险分析及井筒完整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