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599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是岩溶地区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成土速率较慢,土壤剖面和空间分布受地貌演化阶段和岩溶双层空间结构的控制。在碳酸盐岩的差异侵蚀和土壤丧失的作用下,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逐渐向裂隙和低洼部位退缩,形成景观中的土壤资源斑块,成为岩溶生态系统的养分库、水库和种子库,这种自然演替形成的小尺度上的土壤斑块和生境异质性对于维持岩溶景观的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从岩溶表层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把握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动态特征和相互间的反馈关系。  相似文献   
122.
本文比较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株中钙、镁的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干友化法、1mol/LHCl振荡提取法(振荡法)和1mol/LHCl静止浸泡提取法(浸泡法).结果表明,振荡法和浸泡法对钙的测定结果平均分别为干灰化法的101%和92.0%,对镁的测定结果平均分别为103%和97.6%.振荡法和浸泡法与干灰化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α=0.05),它们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因此,在大批量样品的常规分析中,1mol/LHCl提取法可代替干灰化法.  相似文献   
123.
The compostability of starch–CaCO3 disposable packaging was examined in a source-separated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omposting facility located in East Hampton, NY. Source-separated MSW:starch–CaCO3 container mixtures of 0 (control), 5, and 20% (by volume) were prepared as feedstock for composting. Compos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eekly or biweekly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nd examined for fragments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Changes in compost qualit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tarch–CaCO3 containers were assessed by measuring the nutrient and metal content of the three resultant MSW:starch–CaCO3 composts. Finally, plant growth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omposts for possible plant growth inhibition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Results showed that portions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were not identified in any of the 5 and 20% sieved and characterized compost fractions > 1.3 cm following 1–3 weeks of composting. Mechanical agitation of the waste along with optimum composting conditions were sufficient to initiate the rapid degradation of the starch–CaCO3 composites. Degradation of starch–CaCO3 containers did not affect compost nutrient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 Grass biomas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ce weekly over 28 days for grass grown in control (0%), 5%, and 20% starch–CaCO3-containing compost:soil mixtu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ss biomass for these compost:soil mixtures were measured only for the 0 and 20% starch–CaCO3-containing compost:soil mixtures at 28 days (9.07 vs 11.05 g, respectively; P = 0.046).  相似文献   
124.
机械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过氧化钙处理剂对机械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锰、铜、锌、铬的处理工艺,以及过滤方法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处理的最佳条件为:过氧化钙用量0.1%~0.2%,处理时间30min,处理温度为室温,处理过程中不需调整pH。  相似文献   
125.
采用 12 5 0目以上的碳酸钙填充料、铝酸酯偶联剂、焚烧热氧降解剂、生物活性剂等助剂制备的可焚烧PE母料 ,吹制成购物袋和垃圾袋。经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户外曝晒实验后 ,用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热 红联用仪等对其综合环保性能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该薄膜适应于垃圾的焚烧处理 ,特别是对促进塑料的快速完全燃烧和降低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 ,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用于装盛焚烧发电垃圾  相似文献   
126.
两种曝气设备的清水曝气充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清水充氧实验计算,比较了微孔雾化软管曝气和射流曝气的充氧动力效率和氧利用率.以及后续实验的结果,最终得出微孔曝气软管曝气是高效节能的河流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7.
以葡萄糖为碳源,在USB反应器内接种好氧活性污泥在40 d内培养出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形成经历了2个阶段:起始阶段,接种的好氧活性污泥中非反硝化菌逐渐衰亡演变为"惰性固体",与原有的固体一起,成为反硝化菌附着生长的载体,与此同时,反硝化菌在载体表面渐渐繁殖,形成细颗粒污泥;随后,反硝化菌在细颗粒污泥表面不断增殖,颗粒长大,发育成为成熟的颗粒污泥.成熟的颗粒污泥密实,表面均为杆状菌,且排列紧密,当污泥床容积负荷为19.1 g N/L·d时,去除率高达98.4%(N).  相似文献   
128.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可张孔曝气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以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参数,降低产品在工程应用中的能耗,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9.
过氧化钙复合片剂对水体修复和底泥磷控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受污染水体及底泥为研究对象,制备了2种过氧化钙复合片剂(CPCTs),并考察了在混合投加方式下对上覆水的影响及控磷效果.复合片剂由过氧化钙(CaO_2)、灼烧净水污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粉末直压制成,其中B片剂含硫酸亚铁(FeSO_4),A不含. 2种片剂吸附效果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10.908 mg·g~(-1)和106.390 mg·g~(-1).底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B组上覆水pH提高,Chl-a浓度降低(42.75%和60.82%),DO浓度提高(53.73%和63.30%). A、B组上覆水DIP浓度变化均显著,分别降低了54.93%和25.11%.对于底泥间隙水DIP, A、B组Ⅰ层(0~2 cm)变化均显著,分别降低了74.81%和65.66%;B组Ⅱ层(2~4 cm)变化显著,平均浓度降低了46.23%,而A组Ⅱ层变化不显著;A、B组Ⅲ层(4~6 cm)变化不显著.对于底泥形态磷,A、B组NH_4Cl-P占TP的比例显著提高(Ⅰ层:16.87%和13.11%;Ⅱ层:12.99%和11.02%),Al-P占TP的比例显著降低(Ⅰ层:7.58%和13.91%;Ⅱ层:9.86%和7.28%),其余形态磷变化不显著.A、B组表层底泥微生物的活性均明显提高,A组较深层底泥微生物活性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0.
杨伟  姜晓丽 《环境科学》2020,41(7):2995-3003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影响因素进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PM_(2.5)与气象要素以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PM_(2.5)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PM_(2.5)空间分布数据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华北地区PM_(2.5)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PM_(2.5)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PM_(2.5)浓度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18a均保持这一态势没有变化.时间上来看,在2006年达到污染最大值,之后虽有波动但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城市PM_(2.5)浓度超标,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②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减少,林地和草地转入转出面积接近,因而总量变化不大;③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Local R~2(衡量局部拟合度)较低的区域为土地利用/覆被未发生变化的区域,而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的区域,Local R~2较高,说明PM_(2.5)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作用;④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而言,PM_(2.5)分布特征表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转换方式而言,当自然用地向人工用地转换时PM_(2.5)浓度上升,而人工用地向自然用地转变时PM_(2.5)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