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2篇 |
免费 | 1169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44篇 |
废物处理 | 66篇 |
环保管理 | 272篇 |
综合类 | 1772篇 |
基础理论 | 486篇 |
污染及防治 | 353篇 |
评价与监测 | 49篇 |
社会与环境 | 206篇 |
灾害及防治 | 1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9篇 |
2024年 | 144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13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47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分子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絮凝与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子筛生产废水进行了絮凝沉降分离试验,确定了絮凝剂、助凝剂及絮凝敢分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絮凝沉降所得到的絮凝物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能与絮凝前原废水中的悬浮物基本一致,可返回原生产工序中使用。 相似文献
22.
采集张士污灌区0~100 cm深的土壤并在实验室里负载低浓度的砷,采用不加硫和加硫对比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环境行为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外加硫酸盐条件下厌氧培养8 d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砷的大量还原和释放,释放的砷70%以上是以As(Ⅲ)形式存在,尤其20~40 cm深度土壤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其它层土壤,As(Ⅲ)和As(T)分别达到892.8μg.L-1和1 240.6μg.L-1.与非生物对照相比每层土中盐酸可提取的砷总量都大大降低,且盐酸提取的As(T)几乎全部转化为As(Ⅲ).伴随砷的释放,铁发生还原和释放,溶解态的亚铁基本都在40 mg.L-1以上,不同土层固相中亚铁离子的量都在9.0~13.4 g.kg-1范围内,固相盐酸可提取态总铁中亚铁离子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说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固相中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和矿物结构转化.当体系中添加10 mmol.L-1的硫酸盐时,每层土的生物培养体系中铁的释放几乎完全被抑制,砷和铁浓度也减少了50%.与不加硫生物培养体系相比,固相中盐酸可提取的砷量减少了50%,一部分砷被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As2S3而固定.可见在硫酸盐不足条件下微生物还原作用可造成砷被还原、活化和释放,而补充土壤中硫酸盐的量可促使微生物还原/活化的砷转化成更加稳定的形态,稳定的硫化物矿物As2S3是土壤微生物固定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3.
24.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n ZVI/C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形貌观测和表征分析,用制备的n ZVI/Cu修复Cr(Ⅵ)污染的土壤,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还原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 ZVI/Cu对土壤中的Cr(Ⅵ)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反应初始p H为7,温度为30℃时,加入2 g·L~(-1)的n ZVI/Cu材料,在10 min内Cr(Ⅵ)含量为88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的Cr(Ⅵ)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改变n ZVI/Cu加入量、p H值、反应温度以及添加腐殖酸都会对Cr(Ⅵ)的去除效果产生影响.改变p H值和反应温度对去除土壤中Cr(Ⅵ)的影响都比较明显,p H值越小,反应温度越高Cr(Ⅵ)的去除效果越好,添加腐殖酸对去除土壤中的Cr(Ⅵ)有一定的影响.n ZVI/Cu降解Cr(Ⅵ)的过程符合伪一级还原动力学模型,还原速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定律,反应活化能Ea为104.26 k J·mol~(-1). 相似文献
25.
26.
由金属离子及其类似物可控合成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丰富的层间离子和表面官能团,因而在吸附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吸附-脱附应用方式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将吸附刚果红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通过煅烧碳化制备混合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详细研究了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Pb(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混合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对Pb(Ⅱ)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和较高的吸附容量.30 min内吸附量即可达到150 mg·g-1以上,同时,其吸附量随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中引入Mg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达到368 mg·g-1.混合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对Pb(Ⅱ)的去除机制主要是表面诱导生成难溶物Pb3(CO3)2(OH)2.研究结果为混合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对含铅土壤的修复奠定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7.
铀广泛存在于地壳中,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铀可以被释放到天然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铀污染,进而带来潜在的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作为一种锕系元素,铀同时具有放射毒性与化学毒性。由于铀的天然同位素均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且自然环境中铀的人体暴露具有低剂量、长周期的特点,地下水铀污染的健康风险主要体现为化学毒性。为更好地了解地下水铀污染的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地下水铀污染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简要概括了铀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水铀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次,重点介绍了饮用水铀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及毒性作用机理。最后,对饮用水铀暴露的毒理健康研究相关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以降血脂药物吉非罗齐(GEM)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其在热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中的降解机制. 结果表明,GEM的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增加过硫酸盐初始浓度或升高反应溶液温度都可以显著提高GEM的降解速率常数(kobs),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133.14 kJ·mol-1. 酸性和中性条件下GEM的降解效果要好于碱性条件. 自然水体中的腐植酸(HA)和HCO3-对GEM的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SO4·-对GEM的降解起主导作用,而在碱性条件下,HO·成为体系主要的氧化物种. 利用HPLC-MS/MS技术共检测到11种中间产物,推测GEM的降解路径涉及苯环的羟基化和醛基化反应、苯环侧链的环化作用和脱羧反应以及醚支链的断裂.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污泥间壁热干燥的工艺过程,分析了其工艺参数、冷凝水水质和产生的污染气体,探讨了有机物水解机理.结果表明,污泥含水率与停留时间呈负指数函数相关.收集到的干燥冷凝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总有机碳(TOC)、挥发性有机酸(VFA)和氨氮(NH3-N)浓度均很高,pH值保持在9~9.5.干燥冷凝水中挥发性有机酸和氨氮来源于2部分:低温110 ~130℃时,主要发生蛋白质的水解,生成有机酸和氨氮;高温140~150℃时,主要发生脂肪类的水解,生成有机酸.干燥温度低于150 ℃时,污泥间壁热干燥过程无污染气体产生. 相似文献
30.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种操作因素对菌株Enterobacter sp. CV-v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碳源中,葡萄糖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而供试氮源中,酵母粉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同时,供试金属离子中,锰离子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在pH=3.0~10.0、温度20~50℃之间时,菌株CV-v对孔雀石绿的12 h脱色率在90%以上.此外,该菌株可在6 h内完全脱色浓度低于500 mg·L-1的孔雀石绿.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孔雀石绿脱色的动力学数据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最好(R2=0.9755).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锰过氧化物酶和孔雀石绿还原酶可能与菌株CV-v降解孔雀石绿相关.此外,代谢产物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CV-v降解孔雀石绿的主要产物为二甲氨基二苯甲酮和4-羟基-N,N-二甲基苯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