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206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吉林克拉通广泛出露的粗粒黑云长英片麻岩是以英云闪长岩为主的TTG深成侵入体 ,原始岩浆来自幔源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 ,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形成多种岩石类型 (Gnbd、GnblⅠ、GnblⅡ ) ,后经变质构成统一古陆。古陆隆升 ,边缘滑脱和裂解并接受元古宙地层沉积。层间滑动和韧性剪切达上地幔 ,使部分太古宙黑云长英片麻岩被卷进地层 ,幔源物质加入成矿。这使人们打破原层控金矿的认识 ,将整个古陆边缘金矿床统归于构造 -成矿系统 ,依构造动力学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三类 :离散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中型金矿和Fe、Al、P、B为主 ;会聚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金矿化和Ni、Cr为主 ;走滑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大型金矿和Cu、Pb、Zn为主 ,该系统有助于全面认识构造特征和矿床分布规律 ,为区域成矿预测和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五龙沟金矿床Ⅲ矿段呈现以Au、As、Ag为主 ,伴有Pb、Zn、Cu、Bi、Sb等多元素的综合原生晕 ,其中Au、Ag、As为典型矿致异常元素组合 ,其次为Hg、Sb、Bi;Ag、As、Sb等元素为远程指示元素 ,也为矿体前缘晕和上部特征元素 ;Hg、Bi、Pb为矿体上部和中上部原生晕特征元素组合 ,也为中远程指示元素 ;Cu、Zn为矿体中部和中下部原生晕特征指示元素 ;Au在整个原生晕中均是特征直接指示元素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Sb-Ag-Bi-Pb-Hg-Au-Zn -Cu,横向分带序列为 ,矿体上部原生晕 :Au -Zn -Ag -Bi-As-Hg -Cu-Sb -Pb ;中下部原生晕 :Zn -Cu-Au -Ag -Hg-As-Pb -Sb -Bi。矿致原生晕特征为Au原生晕发育 ,平均强度大于 1 60× 1 9-9;原生晕组合复杂 ,Au、Ag、As、Sb、Hg、Bi、Zn原生晕连续性好 ,范围大于构造带 ,有内中外或外中浓度带 ,各指示元素原生晕吻合性好 ;一般在矿体 (带 )受中度剥蚀深度 (或矿体已露出 )断面上 ,Au -Ag和Au -As具正相关表现 ,相关性较好。这些特点或指标 ,可作为以蚀变岩型为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信息标志  相似文献   
83.
利用镜下实测法和线性规划法统计了云南镇沅金矿区煌斑岩中矿物的实际含量。据此划分出该区煌斑岩岩石类型;总结出蚀变煌斑岩和矿化煌斑岩的过程中选岩矿物的变化规律;结合质量平衡计算,探讨了煌斑岩蚀交流体和矿化流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84.
新型磁性聚谷氨酸吸附剂对水中Pb2+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岛大学安澤幹人首次利用γ-PGA在Fe3O4磁性纳米颗粒上进行涂层,制得了γ-聚谷氨酸-Fe3O4磁性纳米颗粒(PG-M).本实验利用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对PG-M吸附剂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发现PG-M与未涂层的Fe3 O4具有相似的形状以及大小,均为不规则的层状结构,且晶粒直径在120~320 nm之间;实验中针对性地对水溶液中Pb2+进行了吸附探讨.在振荡实验中,通过主要参数的变化(pH值、吸附时间、竞争离子浓度、腐殖酸浓度),得到如下结果:吸附最佳pH值为7.0;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吸附平衡时间为45 min;Na+对PG-M去除Pb2+没有很强的干扰性,而Ca2+则显示出一定的干扰作用;腐殖酸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是复杂的,表现为先增强吸附效果,随后降低吸附效果;最佳条件时Pb2+的最大吸附量为93.3 mg/g.PG-M对Pb2+的吸附均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中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描述PG-M的吸附特征,说明PG-M在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PG-M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不同浓度的HCl和HNO3溶液的再生实验发现,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吸附再生液,可取得较好的再生效果.表明PG-M是可再生的,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5.
滩间山金矿床产于中元古界蓟县系万洞沟群碳质糜棱片岩和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中。该金矿床天在热水沉积、区域变质和热变质预富集的基础上,与区域绿片岩相脆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的退化演化同步,经历了脆韧性、韧脆性和脆性剪切变形成矿阶段的演化,井遭受华力西晚期侵入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而形成的。矿区地层、侵入岩、矿石及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良好的亲缘关系,较清楚地反映了地层和侵入岩浆活动对成矿物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8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铜锌复合氧化物(Cu/ZnO),并将Cu/ZnO纳米粒子负载到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制备Cu/ZnO-RGO复合材料.对Cu/ZnO-RGO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抗菌性能考察,结果表明,Cu/ZnO纳米粒子成功负载在RGO表面,负载前后Cu/ZnO纳米粒子形态不发生改变,复合材料纯度较高.Cu/ZnO-RGO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着优异的抗菌性能,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内容物流出,延长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所需的时间.当RGO质量分数为15%?Cu/ZnO-RGO复合材料使用量为120μg/mL时,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作用2h即可拥有96.76%的抗菌率.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从探讨元素不活动组分的原理出发 ,利用Gresens(196 7)质量平衡方程及Brimhall等 (1987)提出的元素不活动组分ΔX -fv 图解 ,对复杂热液成矿体系的元素不活动组分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复杂体系内部各个子体系间元素不活动组分及体积变化上的差异。并结合实际 ,对库布苏金矿中矿带元素不活动组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一些矿床地质现象的形成及成矿物质来源从元素地球化学角度进行了解释和判断。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西部秦岭地区八卦庙、双王、煎茶岭 3种重要类型金矿床为例 ,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 ,开展若干新方法新技术的找矿试验 ,研究发现 ,八卦庙式金矿岩石的烃含量与其金品位大致成正相关关系 ;而且金矿化强度和规模越大 ,相关系数值也越大 ;据此根据石英脉的烃含量对隐伏金矿床 (体 )和金矿化规模进行预测。双王式金矿原生晕的前缘晕元素为B、As、Sb、Hg,近矿晕元素为Au、Ba(-) ,尾晕元素为Mn、Bi。通过原生叠加晕垂向研究预测 ,双王和八卦庙金矿床现有的金矿体向下延伸还较大 ,在矿床的深部存在有盲矿体。煎茶岭式金矿的矿石铅同位素平均值比围岩要小 ,铅同位素曲线的低峰区往往就指示矿体所在 ;预测区的2 0 6Pb/ 2 0 4 Pb、2 0 8Pb/ 2 0 4 Pb比值变差椭圆图的形状和轴向斜率与已知矿区趋于一致 ,并且两者的变差椭圆图形大部分重叠 ,说明存在有同类型金矿体。以上研究成果为同期或后来的勘探工作或矿山采矿所验证。  相似文献   
89.
采用Fe3O4活化过硫酸盐(PS)同步去除水中的NOR (诺氟沙星)和Pb (II).探讨了Fe3O4投加量、PS浓度、初始pH值和Pb (II)浓度对NOR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NOR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在温度为30℃、NOR初始浓度为5.0mg/L、Pb (II)浓度为1.0mg/L、Fe3O4投加量为2.0g/L、PS浓度为1.5mmol/L、初始pH值为7.0的条件下,反应120min后,NOR降解率达90.2%,Pb (II)去除率为99.5%.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硫酸根自由基(SO4-·)是NOR降解的主要自由基.通过LC-MS分析结果推测了NOR可能的降解路径和中间产物.Fe3O4活化PS高级氧化工艺可作为一种同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工艺.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novel magnetic biomimetic nanozyme(Fe_3O_4@Cu/GMP(guanosine5′-monophosphate)) with high laccase-like activity, which could oxidize toxic ophenylenediamine(OPD) and remove phenolic compounds.The magnetic laccase-like nanozyme was readily obtained via complexed Cu~(2+)and GMP that grew on the surface of magnetic Fe_3O_4 nanoparticles.The prepared Fe_3O_4@Cu/GMP catalyst could be magnetically recycled for at least five cycles while still retaining above 70% activity.As a laccase mimic,Fe_3O_4@Cu/GMP had more activity and robust stability than natural laccase for the oxidization of OPD.Fe_3O_4@Cu/GMP retained about 90% residual activity at 90℃ and showed little change at pH 3–9, and the nanozyme kept its excellent activity after long-term storage.Meanwhile, Fe_3O_4@Cu/GMP had better activity for removing phenolic compounds, and the removal of naphthol was more than 95%.Consequently, the proposed Fe_3O_4@Cu/GMP nanozyme shows potential for use as a robust catalyst for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