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1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758篇
安全科学   436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717篇
综合类   1570篇
基础理论   318篇
污染及防治   408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133篇
灾害及防治   2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The global extent of macroalgal forests is declining, greatly affecting marine biodiversity at broad scales through the effects macroalgae have on ecosystem processes, habitat provision, and food web support. Network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comprise one potential tool that may safeguard gene flow among macroalgal populations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fragmentation caused by pollution, habitat modification, climate change, algal harvesting, trophic cascades,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stressors. Optimal design of protected area networks requires knowledge of effective dispersal distances for a range of macroalgae. We conducted a global meta‐analysis based on data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determine the generality of 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among macroalgal populations. We also examined whether spatial genetic varia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 respect to higher taxon, life history,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We found clear evidence of population isolation by distance across a multitude of macroalgal species. Genetic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cross 49 studies; a modal distance of 50–100 km maintained FST < 0.2. This relation was consistent for all algal divisions, life cycles, habitats, and molecular marker classes investigated. Incorporating knowledge of the spatial scales of gene flow into the desig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 networks will help moderate anthropogenic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isolation and inbreed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silience of macroalgal forests. Implicaciones del Aislamiento por Distancia de Macroalgas para Redes de Áreas Marinas Protegidas  相似文献   
82.
在15℃、相同氮负荷和添加强度条件下运行SBR和CSTR以对比分析两种典型流态(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对硝化菌添加强化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期间,SBR中氨氧化速率(AUR)和亚硝酸盐氧化速率(NUR)分别为添加前的2.34和2.39倍,停止添加后又分别降为添加前的2.01和1.78倍;添加期间CSTR中AUR和NUR分别为添加前的2.63和2.44倍,停止添加后又分别降为添加前的1.48和1.31倍.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添加期间,SBR中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个数百分比分别为添加前的2.67和2.71倍,添加停止后,又分别降至原来的2.14和1.95倍;CSTR中AOB和NOB分别为添加前的2.91和1.77倍,但在添加停止后CSTR中AOB和NOB分别降至添加前的1.25和1.50倍.因此,硝化菌添加期间,两种流态的添加效果接近,但是在添加停止后,由于流态对硝化菌中K-决策者(Nitrosospira、Nitrospira)和r-决策者(Nitrosomonas europaea、Nitrobacter)的选择作用,添加的硝化菌在完全混合式条件下比推流式条件下更容易被系统淘汰.  相似文献   
83.
通过接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采用连续流反应器启动亚硝化系统并改变进水磷酸盐的浓度,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对亚硝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 d的运行,亚硝化系统启动成功,氨氮转化率达到92.2%,亚硝酸盐累积率为73.66%,亚硝酸盐产生速率达到14.42 g·(m~3·d)~(-1).磷酸盐浓度在10~30 mg·L~(-1)时对亚硝化系统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磷酸盐浓度持续提高,氨氮转化率在不断降低.当磷酸盐的浓度为80 mg·L~(-1)时,系统的氨氮转化率为13.6%,亚硝酸盐累积率仅18.19%,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仅0.54 g·(m~3·d)~(-1),亚硝化反应受到严重抑制.将进水磷酸盐浓度降低到0,经过14 d运行,亚硝化系统获得恢复,且氨氮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亚硝酸盐累积率达到86.96%,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为15.63g·(m~3·d)~(-1).  相似文献   
84.
李萌  刘汉湖  李凯 《环境工程》2017,35(1):15-19
分别构建无植物、宽叶香蒲和芦苇3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潜流人工湿地对受到TCE(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无植物湿地系统和芦苇湿地系统的出水TCE去除率波动较大,香蒲湿地系统出水TCE去除率相对稳定,其出水TCE平均去除率为77.7%,最大值为87.5%,最小值为70.7%。对于无植物湿地系统,湿地床中层和下层的TCE去除率相差较大,而该差异在香蒲和芦苇湿地系统中并不明显。在湿地系统中TCE沿水平方向的降解反应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5.
针对博斯腾湖日益严重的盐污染问题,以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引当地排渠水进入人工湿地,对人工湿地的进水和出水进行连续7个月的水质监测,对比分析进水和出水中8种离子(Ca~(2+)、Na~+、K~+、Mg~(2+)、Cl~-、SO_4~(2-)、CO_3~(2-)、HCO_3~-)和矿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含盐量较高,8种离子的浓度和矿化度波动较大,4月和10月进水为微咸水,5—9月进水为咸水,而出水含盐量相对较低,8种离子的浓度和矿化度波动较小,各月出水均为微咸水。经计算分析可知,人工湿地对水体总盐的平均去除率为51%,水体盐分的去除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且随季节性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6.
人工湿地植物水体净化效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索近20年来人工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代表性文献,筛选出50种常见人工湿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对该50种常见植物的净化效能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湿地植物在净化水体时可能受物种、环境因子、种类配置模式三方面的影响;提出未来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应用方面发展方向为:应进一步扩大其种类的选择范围,加强探究维持其生长代谢的机理,加强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完成水体污染物净化的效能研究,根据不同人工湿地和水体污染物类型进行配置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7.
人工快渗一体化设备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村污水的特点,结合湖北十堰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案例,分析了以人工快渗技术为核心的一体化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效果和工艺优势。经过实际运行监测,工程处理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该工艺设备具有运行成本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造成的污水处理能力低和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是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工艺设备。  相似文献   
88.
我国河流污染严重,城市黑臭水体的比率日益增加。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能的绿色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水的治理。通过对比分析分层装填复合填料的多介质层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和单一砾石填料的普通人工湿地处理重污染河水的效果,研究了特种基质填料强化脱氮除磷作用以及不同水力负荷条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 m~3/(m~2·d)时,普通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95%、77.85%、39.80%和54.94%;多介质层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52%、75.99%、67.08%和57.31%。在水力负荷为0.5 m~3/(m~2·d)时,普通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8.46%、90.73%、42.13%和53.70%;多介质层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61%、89.94%、77.58%和68.63%,其脱氮效果明显好于普通湿地。以复合填料包分层装填的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水质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河道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载体,而人工湿地是城市再生水河道补水前主要的水质净化方式.为了解再生水补水与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补水段水质的影响,选取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水体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体氮磷污染严重,其中TN污染表现为NO3--N、NO2--N和NH4+-N的混合型污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丰水期(6-9月)和枯水期(2月、3月、5月和12月)两大类;在空间尺度上受再生水补水和湿地净化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补给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无显著季节差异,湿地净化功能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较大且丰水期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作为城市河道的补充水源,一方面对河道中的F-、Chl-a等起到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水体中的N、P及离子含量增加;丰水期湿地的净化作用使水体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及ρ(TDS)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0.
铁炭内电解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晓英  朱星  周翔  徐亚东  王菊  韦诚  高雅洁  周橄 《环境科学》2017,38(6):2412-2418
针对污水厂尾水总氮(TN)含量偏高、微生物可利用碳源低的问题,构建铁炭内电解垂直流人工湿地(ICIE-VFCW)装置,研究了ICIE-VFCW对尾水的处理效果,并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凝胶过滤色谱(GFC),进一步探讨了ICIEVFCW强化脱氮机制.结果表明,ICIE-VFCW可提高系统对尾水中COD的去除,出水COD可稳定在30 mg·L~(-1)以下,全年、暖季、寒季COD平均去除率较普通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别可提高10.16%、9.81%、11.22%.系统出水TN可维持在10 mg·L~(-1)以下,全年、暖季、寒季TN平均去除率较普通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别提高13.72%、12.90%、16.17%.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污水中有机物的腐殖度、芳香度及相对分子质量(Mr)均有所下降,且ICIE-VFCW中Mr下降更为明显.湿地基质掺杂铁炭可促进尾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为微生物提供更多可利用碳源,从而提高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