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篇 |
废物处理 | 69篇 |
环保管理 | 27篇 |
综合类 | 332篇 |
基础理论 | 57篇 |
污染及防治 | 106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232.
偶氮染料是一种具有稳定化学结构的活性染料,排放至环境中会损害人体健康和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利用水解酸化/AO组合工艺处理含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RR2)的印染废水,重点考察了色度去除和脱氮性能.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色度、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71. 0%、92. 2%和83. 5%.水解酸化反应器中主要偶氮染料降解菌为Desulfovibrio; AO反应器中硝化菌主要为Nitrospira,反硝化菌为Thauera和Dechloromonas.水解酸化温度从25℃提高至35℃,色度去除率提高141. 2%; 25℃时COD浓度从200 mg·L~(-1)提高至800 mg·L~(-1),色度去除率提高208. 9%. AO反应器出现亚硝酸盐积累现象,亚硝化率为73. 8%.染料RR2对硝化没有抑制作用,而苯胺会抑制硝化;当苯胺浓度超过6mg·L~(-1)时,氨氮氧化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233.
根据印染废水的特点和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从适用性、与其他工艺的衔接、工程造价、运行费用及水解效果等方面对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和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在适用性和工程造价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是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对印染废水中COD、SS和色度去除率能够分别达到50%、73%和75%,明显高于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且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每降解1 kg COD所需电量为(0.23±0.05)kW·h,优于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器。 相似文献
234.
水解酸化-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大蒜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水解酸化-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处理大蒜废水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进水ρ(COD)=800~1 000 mg/L,ρ(BOD5)=300~500 mg/L,ρ(SS)=200~300 mg/L,时,出水ρ(COD)、ρ(BOD5)、ρ(SS)分别为56,19,22 mg/L。系统出水达到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35.
236.
237.
分别用厌氧酸化-缺氧-好氧(A1-A2-O)生物膜法和缺氧-好氧(A/O)生物膜法处理焦化废水,比较了二者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的毒性大于0.19mg/L氯化汞的毒性.其毒性削减与有机氮去除有一定关系,厌氧酸化在提高废水有机氮去除率和降低废水的毒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废水经A1-A2-O生物膜系统处理后,毒性大大降低,当HRT为37.9h时,出水对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可达96.8%,其毒性相当于0.023mg/L氯化汞的毒性. 相似文献
238.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功能单元,对土壤理化性质起着重要调控作用.酸化影响土壤的团聚过程,从而对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的分配与形态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探讨了不同酸化程度黄壤和紫色土的团聚体组成特征、重金属镉(Cd)和铅(Pb)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和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酸化降低了土壤大团聚体(>2 mm)的质量分数,未酸化土壤比酸化土壤高出约5%~15%.黄壤和紫色土中大团聚体对重金属总量的贡献最大,贡献因子在0.31~0.47之间;黄壤中均以小团聚体(0.25~1 mm)和微团聚体(<0.25 mm)的Cd、Pb含量最高,而酸化后的紫色土则以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外源Pb、Cd进入土壤后,在团聚体中的分配主要受团聚体质量分数的制约.在土壤酸化程度较高时,土壤团聚体粒径越小其重金属释放的风险越高;而土壤未酸化时,大团聚体重金属释放风险更高.酸化驱动土壤原生矿物风化、铁氧化物和有机质淋失,从而导致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和性质变化是制约Pb、Cd形态分配与有效性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39.
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时空替代法,采集不同酸化程度的黄壤和紫色土,分析酸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性质的影响,探索砷(As)在不同酸化程度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赋存形态和有效性,揭示制约土壤As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总As在各团聚体中的分配受到其质量分数显著正向影响,质量分数越大总As分配越多. 土壤酸化破坏团聚体结构使大团聚体S1(>2 mm)质量分数下降5~15个百分点,导致无定形铁含量上升2~7倍,进而使S1总As分配量下降. 有效As受到非专性/专性吸附态砷(F1和F2)正向调控(F1+F2相关系数0.76),受到残渣态砷(F5)反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89). 土壤酸化使外源As进入土壤后F1与F2占比显著下降,导致ω(有效As)由6.71~15.37 mg·kg-1下降到2.36~9.26 mg·kg-1,S1和微团聚体S4(<0.25 mm)中外源有效As含量最高,同时外源有效As还受到有机质反向影响(相关系数-0.72),有效磷和CEC的正向调控(系数0.40和0.52). 制约不同粒径团聚体中As有效性的土壤性质因素存在差异,S2(1~2 mm)、S3(0.25~1 mm)和S4这3种团聚体中土壤酸化显著提高无定形铁从而降低As有效性,S3外源有效As受到CEC影响不显著,但所有团聚体外源添加As后有效As都受到有机质、氮和钾的影响. 研究结果可为土壤As有效性的精准调控与污染修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40.
以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无污染的黄河湿地作为对照样地,在不同深度上研究了总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底层,水解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全磷>水解氮>速效钾。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养分表现为有机质最优,全磷和水解氮次之,速效钾最差,耕作层土壤养分高于底层。研究明确了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的垂直分布状况,对当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