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9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8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46篇 |
综合类 | 488篇 |
基础理论 | 87篇 |
污染及防治 | 89篇 |
评价与监测 | 32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微囊藻的快速定量研究是水华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探讨了铜绿微囊藻特征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研究发现FL Red Average为将藻细胞与培养体系中杂质有效区分的最重要的指标.通过与显微计数和蛋白核小球藻的重复试验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干扰信号,探讨了铜绿微囊藻特征指标建立的方法.结果表明,红色荧光信号均值(FL Red Average)为铜绿微囊藻最重要的特征指标,能实现铜绿微囊藻与杂质信号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有效区分.为兼顾准确与效率,结合指标的生理意义与数学特征,建议FL Red Average、SWS Average与FL Orange Average为铜绿微囊藻特征指标,相应的取值范围为1.39 mv~17.72 mv、22.05 mv~781.15 mv和0.43 mv~ 1.84 mv. 相似文献
996.
997.
细菌氧化法制取黄钾铁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钾铁矾是金属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形成的主要次生矿物,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9K液体培养基中能迅速把Fe2+氧化成Fe3+,而Fe3+易水解,最终产生黄钾铁矾类沉淀。文章为确定其最佳生成条件,在初始pH值分别为1.40、2.10、2.46、3.03、3.52、4.10、4.90、5.90,温度分别为25℃、30℃、35℃、40℃条件下,考察了体系中Fe2+和总铁浓度的变化及黄钾铁矾产量的大小,通过XRD、FTIR、XRF等方法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做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4.1、温度在30℃时是细菌氧化法制取黄钾铁矾的最佳条件,经鉴定,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样品89%是黄钾铁矾,含少量氢黄钾铁矾和黄铵铁矾。 相似文献
998.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真菌,命名为J20。经形态学和18s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J20菌株属于青霉属(Peniciliium)。研究了J2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第3天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叶绿素a减少达82%;该菌株培养物的最低有效抑藻效应浓度为1∶100(即向100mL藻液中加入1mL菌液);该菌株通过分泌胞外产物的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且溶藻物质主要为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危害性分级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地下水污染源的有效识别与分级对地下水污染风险源识别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主要污染源进行解析,构建了以特征污染物属性与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污染源危害性的量化计算方法.运用ARCGIS 9.3软件实现了北京市平原区的污染负荷空间分布和污染物属性的叠加分析,得到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危害性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细致准确地反映出污染源的危害性分级,识别结果表明工业污染源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贡献最大,其次是城镇居民区和垃圾场. 相似文献
1000.
页岩气开发具有施工压力大、排量大、改造规模大的特点,使得压裂套管处于复杂力学环境中。挤压、剪切和弯曲等载荷共同作用,易引发套管挤毁变形,进而导致后续作业时井下工具下入遇阻。但目前研究多针对压裂套管的单一失效原因,难以保障其完整可靠性。鉴于此,针对页岩气大规模压裂作业特点,从不同薄弱位置(如垂直段、造斜段、水平段)、不同自身规格(如钢级、外径、壁厚)和不同约束条件(如内压、孔径、螺距)等多角度,系统辨识套管变形的失效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压裂套管三维模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套管内压变化引起套管应力、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形态,明确套管变形的大小以及与载荷变化的关系,并揭示套管变形的位置及影响因素的临界值。结果表明:压裂套管的造斜段最大变形、水平段应力集中现象较为严重,属于危险脆弱点;且套管最大应力、最大位移随内压的增加而近似成线性降低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