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鲁木齐空气微生物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然平皿沉降法对乌鲁木齐市13个室内外空气测点作了微生物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平均室外空气的细菌、真菌、总菌含量及F/T%分别为28583 8、780 5、29364 3CFU·m-3及2 7,证实了该市空气处于中度微生物污染状态。少量测点显示其空气已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不佳。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也重。空气微生物污染以细菌为主。分析了室外空气微生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差异,探讨了其成因,并与其他城市作了比较。文章指出增强环境忧患意识,采用切实而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以沈阳张士灌区长期污灌的农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参数与土壤重金属和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已停止污灌十余年,张士灌区农田土壤仍存在Cd、Zn、Cu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Cd污染最严重,含量达1.75~3.89 mg·kg-1.土壤耕作层(0~30cm)Zn、Cu、Pb总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而Cd元素的垂直分布呈向下迁移的趋势.Cd、Zn、Cu、Pb等4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相似,均为1号样地>2号样地>3号样地>4号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张士灌区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受重金属污染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N、P、K)对微生物的正面效应大于重金属对微生物的负面效应.土壤全量Cd和速效K对微生物参数的影响最为明显,Cd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mi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纤维素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速效K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空气微生物对铜陵市环境质量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测铜陵市区空气的平均细菌含量约4181.5CFU.m-3,总菌含量约4495.9CFU.m-3。与许多中国的大中城市比,污染不重,结果指示铜陵空气尚处于正常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4.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细菌的多样性、降解机理及环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一类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干扰作用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 utants,POPs)。PAEs在环境介质如水体、底泥和土壤中长期赋存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效应,其分布广、浓度高和难降解等特点是限制有效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对污染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高效的降解能力,这为PAEs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与物理化学修复法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控性强、修复面广和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已报道的大部分PAEs降解细菌的种类及其代谢机制,并分析了其在PAEs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以期为PAEs环境行为与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好氧及厌氧固定化微生物处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分别包埋固定活性污泥及厌氧污泥进行了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好氧及厌氧降解试验,比较了固定化及未固定的污泥,固定化活性及厌氧污泥对废水处理力。结果表明,固定化污泥的容积负荷是未固定的污泥的1.3-2.1倍,在试验条例上,固定化厌氧污泥与自由厌氧污泥的容积负荷比(2.13)明显高于固定化活性污泥下自由活性污泥的比值(1.30-1.54)。综合污泥负荷及单位污泥产气量,说明固定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DGGE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两种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运行方式和染料废水浓度对敞开式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有一定影响。序批式反应器运行的起始阶段其生物膜上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约1个月后逐渐侵染了热带假丝酵母、白地霉和哈茨木霉等杂菌;连续运行的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虽然在起始阶段存在哈茨木霉等杂菌的侵染,但约3个月后杂菌被逐渐淘汰,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数量上重新占据优势,使其有利于发挥高效的降解功能。  相似文献   
7.
IntroductionAtmosphericnitrousoxide (N2 O)isaveryradioactivelyactivegreenhousegas,alsocontributingtothedepletionofozonelayerofstratosphere .AtmosphericN2 Omainlyoriginatedfrom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interrestrialecosystems.Grasslandecosystem ,accoun…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型梨形筒式好氧堆肥反应器,在通风量为3.0 L/min,搅拌频率为5 min/h的条件下,就不接种微生物、接种土著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时人粪便连续投加好氧堆肥效果进行了对比。堆制20 d即2个运行周期中各堆体的温度、含水率、COD、总氮、pH值与GI等的变化表明,接种微生物可以显著提高堆体的升温速率与堆体平均温度、COD降解率、GI(P<0.01),堆肥可迅速达到完全腐熟。接种土著菌种效果最为明显(P<0.01),其后相继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接种土著菌种可使堆体温度在50℃以上维持18 d,第8天COD降解率达到61.17%、总氮损失率为25.75%,第6天时GI达到108.2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微生物调控对牛粪堆肥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接菌(添加HM菌剂)处理可使牛粪堆肥提前2d进入高温期,高温持续时间延长2d.即接菌处理的堆肥温度在第4天达到50.5℃,并保持50℃以上的温度14 d;而对照在第6天达到50.0℃,并保持50℃以上的温度12 d.(2)2种处理堆肥的pH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接菌处理的堆肥pH上升幅度不大,比对照低0.1~0.5个pH单位.(3)接菌处理有利于提高牛粪堆肥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活性水平和峰值.(4)脲酶活性与其他因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温度、pH、蔗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Knowledge on aquatic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has well developed, yet the decomposition and associated biotic factors along a vertical gradient in waters remain less examined. Here, we used Vallianeria natans leaves to investigate the decomposition rate and associated decomposers and microalgae at different vertical depths, by placing V. natans leaves into litterbags (0.5 and 5?mm meshes) and incubating them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AW), sediment-water (SW) interface, and 10?cm (B10) or 20?cm (B20) burial in sediment over 60 days in a littoral zone of lake. Decomposi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depths in each mesh siz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nd between AW (0.028?d?1), SW (0.022?d?1), B10 (0.014?d?1) and B20 (0.011?d?1) treatments in 0.5?mm litterbag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10 (0.027?d?1) and B20 (0.025?d?1) in 5?mm litterbags.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macroinvertebrates to biomass loss was highest in B20 (44.66%), lowest in AW (22.66%) and midst in both SW (25.35%) and B10 (38.78%), and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both microbes and microalgae at each location. We show the importance of macroinvertebrates, microbes and microalgae in mediating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rat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vertical locations in fresh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