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5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803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渤海湾入海溶解无机氮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渤海湾近岸海域的实际调查结果,采取生态物理耦合模型,对渤海湾的主要污染物-溶解无机氮(DIN)的基准环境容量和极小剩余海洋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渤海湾DIN的极小剩余海洋环境容量在Ⅰ类和Ⅱ类水质标准下均为负值,渤海湾的DIN已经超标。结合实际的海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应重点控制非点源的排放,加强上游携带入境污染物的处理,从总量上控制DIN入海污染通量,改善渤海湾水质。  相似文献   
92.
天津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1、4、7月和10月在天津大气层边界站,利用中流量采样器对大气中的细粒子进行了滤膜样品采集,应用离子色谱检测技术分析了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Na+、NH4+、K+、Mg2+、Ca2+、SO42-、NO3-和Cl-)的含量。结果表明,天津市大气PM2.5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平均浓度为47.3 μg/m3,其中,SO42-、NO3-、NH4+和Cl-是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占总离子质量分数共计87.3%,表明了天津市细粒子中的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2 平均比值接近1.0,显示硫酸氨是细粒子中硫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NO3-/SO42-浓度比的平均值为0.65,反映了燃煤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并通过对PM2.5中8个水溶性离子成分的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来源。  相似文献   
93.
ABSTRACT: Thirty-five lakes in southern Labrador sampled in 1981 were resampled in 1989 and water chemistry valu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visits. Results showed higher pH, specific conductance, acid neutralization capacity, color, and base cations values in 1989, though sulfate, the ion most likely to reflect acid precipitation impacts, did not vary. The major ion changes measured were probably due to natural hydrological variations and not to changes in acid inputs. Results from the 1989 data showed a slight, but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water sulfate concentration trend from western to eastern Labrador, though most values, even in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study area, fell close to the values considered “background” by Brakke et at. (1989). Base cation concentrations exceeded those which could be predicted from weathering by carbonic and bicarbonic acid. Assuming that little weathering is generated by acid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excess cations measured are probably a result of bedrock dissolution from organic acids generated by plant decomposition. 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organic acid effect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9 to 52 percent of total weathering in the study basins.  相似文献   
94.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long-term (56 years) grazing 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contents of the plant–soil system (to 90 cm depth) in shortgrass steppe of northeastern Colorado. Grazing treatments included continuous season-long (May–October) grazing by yearling heifers at heavy (60–75% utilization) and light (20–35% utilization) stocking rates, and nongrazed exclosures. The heavy stocking rate resulted in a plant community that was dominated (75% of biomass production) by the C4 grass blue grama (Bouteloua gracilis), whereas excluding livestock grazing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C3 grasses and prickly pear cactus (Opuntia polycantha). Soil organic C (SOC) and organic 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light grazing and nongrazed treatments, whereas the heavy grazing treatment was 7.5 Mg ha–1 higher in SOC than the nongrazed treatment. Lower ratios of net mineralized N to total organic N in both grazed compared to nongrazed treatments suggest that long-term grazing decreased the readily mineralizable frac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eavy grazing affected soil inorganic C (SIC) more than the SOC. The heavy grazing treatment was 23.8 Mg ha–1 higher in total soil C (0–90 cm) than the nongrazed treatment, with 68% (16.3 Mg ha–1) attributable to higher SIC, and 32% (7.5 Mg ha–1) to higher SOC. These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in semiarid and arid ecosystems of including inorganic C in assessments of the mass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soil C and in evaluations of the impacts of grazing management on C sequestration.  相似文献   
95.
本文对兰州市不同交通路口铅污染现场监测及交警人群健康体检,结果表明各路口受汽车尾气污染严重,铅浓度在1.16~2.64μg/m3之间。将120名交警分外勤警70人作为污染组,内勤警及户藉警50人作为对照组,调查结果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污染组发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锌、铜、钙及血中IgA、IgG、IgM均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提示街道空气铅污染对交警体内无机盐水平及机体免疫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以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无机纳米微粒为对象,从纳米尺度分析钙的吸附解吸机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法和静态解吸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量均随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吸附量增加较快,在高质量浓度范围内增加趋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能力从高到低为水田(2 580.69 mg/kg)、茶园(2 452.30 mg/kg)、旱地(1 935.10mg/ks)、林地(1 867.36mg/kg)、果园(1 520.65 mg/kg),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解吸率从大到小为果园、林地、旱地、茶园、水田,且解吸率随外加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2)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量及解吸量均有所增加,5种土地利用方式吸附增加量从大到小为水田、旱地、茶园、林地、果园;3)去除土壤组分前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等温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在0.954 5~0.989 0,达到极显著水平,Langmuir方程与Temkin方程拟合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钙离子以非专性吸附为主,专性吸附为辅,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存在会阻碍土壤对钙的吸附及解吸.  相似文献   
97.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赣江无机氮是鄱阳湖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查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的影响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年1月和6月对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NO-3-N和NH+4-N的浓度测定,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利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子流域划分方式对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无机氮浓度的相关性有较大影响.与NO-3-N相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有助于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NH+4-N浓度的影响;在温度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的季节,也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浓度的影响.一级土地利用分类下,赣江流域水田、水域对NO-3-N起"源"作用,林地、草地起"汇"作用;居民建设用地对NH+4-N起"源"作用,林地起"汇"作用.二级土地利用分类下,水田中丘陵水田是赣江NO-3-N浓度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平原水田,山区水田最小.居民建设用地中的城镇用地和其它工矿建设用地是赣江NH+4-N的主要污染来源,农村用地是NO-3-N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98.
氮沉降已成为河流、湖泊及城市等生态系统的主要污染威胁因素之一,森林生态系统能从林冠、地被和土壤自上而下截留过滤大气降雨中的NH+4-N和NO-3-N,是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生态防治的重要途径.选取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2011年4—12月对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滤NH+4-N和NO-3-N的含量与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40次降雨总雨量为492.72 mm,NH+4-N和NO-3-N的总沉降量分别为13.248 kg·hm-2和16.320 kg·hm-2;3种人工林林冠层对NH+4-N和NO-3-N的过滤能力表现为香樟林混交林柳杉林,而地表和土壤层均表现为混交林香樟林柳杉林;无林地、香樟林、柳杉林和混交林生态系统无机氮截留过滤净输入量分别为19.557、44.079、42.331、64.896 kg·hm-2,对无机氮的综合过滤作用表现为混交林香樟林柳杉林无林地.这些结果说明华西雨屏区合理配置混交林能更加有效地降低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和铜离子的共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氧化石墨烯(GO)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吸附点位,被认为是去除水体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剂,而其在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环境中的吸附行为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采用改良Hummers法制备出GO,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表征方法对GO的形貌结构和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随后,侧重研究了GO对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单独和共吸附行为,选取亚甲基蓝(MB)与Cu(Ⅱ)作为复合污染水体的特征污染物,探讨了不同浓度Cu(Ⅱ)对MB及不同浓度MB对Cu(Ⅱ)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单独存在时,GO对MB和Cu(Ⅱ)的吸附量分别为29.13和424.16mg·g-1;而当上述两种污染物共存时,GO对MB和Cu(Ⅱ)的吸附性能均明显下降,这说明MB与Cu(Ⅱ)在GO表面的吸附点位存在着竞争吸附关系,并且MB对Cu(Ⅱ)吸附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Cu(Ⅱ)对MB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在线分析系统(RCFP-IC)和美国热电污染气体分析系统(EMS系统)对2013年11月16日—12月10日南京地区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和污染气体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灰霾天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条件下PM2.5中水溶性离子分布差异较大,清洁天浓度最大的6种离子排序为SO2-4NO-3NH+4Cl-NO-2K+,霾天(11月20—24日)和雾-霾天(12月1—8日)前6种离子排序分别是SO2-4NH+4NO-3NO-2Cl-K+和NO-3SO2-4NH+4Cl-NO-2K+.受污染源和化学反应的日变化影响,不同离子的日变化特征不同.污染天NO-3、SO2-4和NH+4的浓度是干净天的2.8~5.0倍.不同水溶性离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