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OECD标准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研究了3种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Hmim]Cl)、1-辛基-3-甲基咪唑氯盐([Omim]Cl)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致死作用,并测定亚慢性暴露试验下蚯蚓的体重变化.滤纸接触法测得[Bmim]Cl、[Hmim]Cl、[Omim]Cl对蚯蚓24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9.60、50.38、7.94μg.cm-2;48 h的LC50分别为98.52、39.14、3.61μg.cm-2.人工土壤法得到[Bmim]Cl、[Hmim]Cl、[Omim]Cl对蚯蚓7 d的LC50分别为447.78、245.56、180.51 mg.kg-1,14 d的LC50分别288.42、179.75、150.35 mg.kg-1.蚯蚓在3种离子液体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中毒症状.3种离子液体对蚯蚓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重随着浓度增加而下降.离子液体对蚯蚓毒性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2.
了解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四种水溶性阴离子F-、Cl-、SO42-、NO3-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使用聚四氟乙烯滤膜分别采集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中的PM2.5,用纯水提取后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采样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F-、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55.36、0.02、0.46、6.72和1.09μg·m-3,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9.14%;同一季节(春季)郊区监测点大气PM2.5、SO42-和NO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城区监测点;城区大气PM2.5与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秋季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气PM2.5与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均高度相关。Cl-、SO42-、NO3-是北京市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3.
有机修饰剂对土的离子交换修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有机修饰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于塿土2层次土样修饰的离子交换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的CTMAB和Ca2 /2的总和(Scc)可以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指标用来判断修饰机制的实质,它的研究证实了CTMAB对于塿土2层次土样的修饰是离子交换修饰和疏水键修饰共存的机制.疏水键修饰机制开始出现于修饰比例20%~28?C范围内,并随修饰比例和CTMAB摩尔分数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但直到50?C修饰比例时疏水键修饰机制才显现出其对于土壤性质的影响,100?C左右修饰比例是疏水键修饰超过离子交换修饰而成为主要修饰机制的转折点. Vanselow离子选择性系数表明塿土土样对于CTMAB的吸附偏好要远远大于对Ca2 的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总浓度增加,在25%~100?C比例区间,修饰反应由放热、熵减反应转变为吸热熵增反应,而在100%~200?C区间,表观焓变和表观熵变表现出焓、熵趋于减小的趋势,总体上表现出由25%~100?C区间的熵变控制的自发性反应向100%~200?C区间的焓变控制的自发性过程转换的热力学特征,佐证了上述修饰机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4.
五种土壤吸附喹乙醇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喹乙醇在东北黑土、常熟水稻土、陕西潮土、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中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喹乙醇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均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良好的线性拟合.其吸附系数KF很小,分别为2.813,1.740,0.446,0.309和0.201,显示很难被土壤吸附.其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呈良好的相关性.而与土壤pH值及黏粒含量相关性较差.温度和离子强度均对喹乙醇在土壤中的吸附有一定影响,较低的温度和离子强度均有利于土壤对喹乙醇的吸附.  相似文献   
45.
本文采用分段监测的方式研究了抚顺市分段降水化学组成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市降水中阴离子以SO42-、NO3-为主,阳离子以Ca2+、NH4+为主。分段降水中,pH值和各离子浓度随着降水时间的持续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同一场降水中不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推断,抚顺市酸雨有可能受局地污染而成。  相似文献   
46.
47.
环境因素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水体中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纳米二氧化钛进入水体环境后,其存在形态可能受离子强度、pH和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生态风险.因此,本文考察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沉降性能.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在水体中聚集程度与体系的pH值有关,pH值偏离颗粒的等电点时,颗粒的表面电位越高,越不容易聚集;水体离子强度的增加可促进纳米颗粒聚集,而水体中广泛存在的溶解性有机质可使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水中的稳定性增强,这与颗粒表面的扩散双电层和空间位阻的变化有关.通过对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溶解性有机质中所含的芳香性结构对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大于脂肪烃结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可在自然水体中迁移,不易沉降,因此,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8.
为提升混合基质膜对CO2的气体分离性能,将具有良好CO2吸附特性能的离子液体首先固载于介孔SiO2中,而后将该复合材料掺杂到 聚酰亚胺高分子中构建高效分离CO2的混合基质膜.研究结果表明,固载离子液体主要进入介孔SiO2的孔道内部,但当绝大部分介孔孔道被离子液体填满后,过多离子液体在SiO2颗粒外围形成连接.由于离子液体对CO2优异的吸附性能,其固载后介孔SiO2对CO2的吸附性能得到的显著提升,这进一步增强了固载离子液体的介孔SiO2掺杂混合基质膜对CO2气体的捕获,随着混合基质膜中离子液体固载量增加其CO2渗透性能也明显提升.但当固载离子液体加入量达到1.0 g时,固载离子液体的介孔SiO2在PI高分子中出现了团聚,其CO2渗透性能反而下降.IL@C-SiO2-2/PI膜的渗透性能和对CO2的渗透选择性都达到最佳,其对CO2/N2理想选择性可达到30.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离子液体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C_(14)mim]Br)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实验设立3个染毒组(2.5、5、10 mg·kg~(-1))和1个对照组,对大鼠经口染毒90 d后,分别考察大鼠的体重、血清生化指标、脏体指数、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肝脏/体重系数增大,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和和球蛋白(GLB)水平均明显升高,A/G(ALB/GLB)、血清总蛋白(TP)值则明显下降.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染毒组大鼠的肝脏、肾脏及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及病变.研究表明,[C_(14)mim]Br亚慢性染毒对大鼠的肝肾均有损伤,且其毒性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0.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rsenite (As(III)) and arsenate (As(V)) on two variable charge soils, i.e., Haplic Acrisol and Rhodic Ferralsol at dierent ionic strengths and pH with batch method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As(III) adsorbed by these two soil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lution pH, whereas i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onic strength under the acidic condition. This suggested that As(III) was mainly adsorbed on soil positive charge sites through electrosta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