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1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随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概念的实践和推广,低碳旅游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实践。低碳旅游由于其新,无国际经验可循,在概念、内涵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形成了一些认识的误区,实践中可能因为认识的偏误,阻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了"低碳发展"所特有的协同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意义。本文认为,低碳发展是异于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一种转型发展方式,具有明确的保护气候环境的目的。同时,旅游业是主张消费和体验的行业,低碳旅游不应该以刻意减少或约束消费和体验为手段来实现,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不仅仅有节能减排,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选择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期,实践低碳旅游发展必然会面临更多挑战,但尽早实现低碳旅游发展转型,不仅对发展低碳经济、保障气候安全做出贡献,也能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2.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是摸清区域碳排放基本状况,对碳排放现状的梳理是探索环境改善路径的依据。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的核心在于减排政策选择,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环境保护及大气污染治理成为研究热点,河北省资源环境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探明环境现状,研究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摸清河北省碳排放基本现状,探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演变规律,对河北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河北省全域的数据资料和实地调查,核算了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能源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分析了2005-2013年碳排放的时空演化规律,以情景分析方法为基础,预测了河北省到2030年的碳排放状况。认为:第一,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从研究时间尺度上来看,始终保持增长的趋势,且2009年以后增长更为显著;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唐山市的排放始终是全省最高。第二,基于情景分析对河北省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可能状况进行预测。基准情景是排放量最高的情景;低碳情景下2025年前后碳排放量基本稳定;强化低碳情景下设定2030年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人均碳排放量始终保持下降,2030年将与全国2012年的人均排放平均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83.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趋变暖的气候使得碳减排成为世界上很热的一个议题。本文从全球CO2的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入手,引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碳减排国际合作情况,分析了碳减排技术和投资热点。最后对我国碳减排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4.
昆明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与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耗重点领域,其二氧化碳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日益增大。针对昆明交通发展现状,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清单指南,研究和修正昆明本地碳排放系数,估算昆明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目前,昆明交通运输存在问题是:交通运输以公路方式为主;交通能源消耗结构单一,碳排放以公路机动车为主;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人均碳排放量稳定增长;交通管理和保障系统不健全,现代交通意识薄弱。通过首次开展的昆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查,将为昆明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5.
碳量偏低对城市污水进行脱氮除磷来说比较困难.研究采用化学磷回收辅助A2O工艺处理低碳城市污圹水,考察生物除磷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磷的出水浓度可以达到0.5 mg/L以下,且可以实现磷的回收;HRT、SRT和DO是影响除磷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6.
Kyoung Shin 《环境政策》2018,27(5):830-851
The Chinese state is squarely ‘back’ in the busin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olicy innovations or experiments to resolve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se have been mostly enact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 framework, undergirded by compensation-for-performance 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local agents. Based on on-site ethnography in local China, a critical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low-carbon city policy experiments –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troduced in the past decade. Using lessons from the agency theory,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outcomes of these policy innovations are contingent on different policy dimensions. Although a number of positive outcom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output-oriented dimensions, the fundamental difficulty of specifying all aspects of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work tasks involved in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has frequently led to policy unmaking. The findings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China’s tendency to rely excessively on compensation-for-performance structure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87.
低碳农业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农产品生产及安全的现状,深入分析高碳农业对农产品安全的危害,阐述低碳农业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探讨低碳农业对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机理,探索发展低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的途径。通过对英国、美国以及国内有机农业实践的研究,指出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是将农业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结合起来,减少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该研究成果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8.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低碳城市"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点,识别出19个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城市主体水平、发展结构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绘制出多级递阶结构图,理顺各因素间的结构关系,阐明了影响因素间内在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结果显示,19个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其中政府和低碳城市标准位于最高层次,碳排放统计次之,它们是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其余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建议现阶段在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多级递阶结构图所示,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低碳城市标准》,加快开展城市碳排放统计工作,而政府作为城市主体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应充分发挥其领导力,使低碳城市建设走上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189.
IT data centres (DCs) are a huge investment and most mid-size companies need to set up their own DCs to ru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Building new DCs is a time-consuming effort needing millions of dollars and months of planning. Companies cannot afford to make a wrong decision when designing and setting up a new DC as these need to build for a life of around 20 years.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challenges and issues faced by enterprise DCs and explored various criteria which can be used for selecting a site for a new DC. We use a hierarchical model to look into various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social,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which an organisation need to look into when choosing a city for their DC. The model discussed in the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framework and can be adopted by a company operating in any industry and any country.  相似文献   
190.
在对可达性内涵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拓展到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空间模型研究中。借助既有研究成果,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构建了低碳生态城市可达性分析的一般模型,用以对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和幸福指数的可达性分析,并据此计算出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和有效发展度的预测值,形成对低碳生态城市的总体可达性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天津城市发展可达性分析,证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