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128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1522篇
基础理论   313篇
污染及防治   24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71.
高效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孙寓姣  左剑恶  邢薇  李建平  鲁颐琼 《环境科学》2006,27(11):2354-2357
以小试高效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的颗粒污泥为对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定量链式聚合酶反应(RTQ-PCR)等技术研究了其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特征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逐渐提高,颗粒污泥中古菌的群落结构的变化较细菌更为明显;细菌多分布在颗粒外层,而古菌则主要分布在颗粒内层;古菌含量略少于细菌,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产甲烷丝菌在古菌中的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2.
电极构型对空气阴极生物燃料电池发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尤世界  赵庆良  姜珺秋 《环境科学》2006,27(11):2159-2163
在空气阴极生物燃料电池(ACMFC)中,从阴极扩散进入阳极的氧气能够被兼性微生物作为电子受体还原,进而导致电子损失严重.本研究利用葡萄糖作底物,对2种不同电极构型的空气阴极生物燃料电池ACMFC1和ACMFC2的功率输出和电子回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CMFC1的内阻为302.14Ω,阳极电位为-323mV,最大功率密度为3 070 mW/m3;ACMFC2的内阻为107.79Ω,阳极电位为-442mV,最大功率密度达到9 800 mW/m3.在间歇条件下,ACMFC2可以连续运行220h,电子回收率为30.1%;而ACMFC1只能运行不到50h,电子回收率为9.78%.因此,合理的设计空气阴极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构型可以减小内阻,增大电池电动势进而增大功率输出,提高电子回收率.  相似文献   
173.
无排泥运行MBR处理不同浓度氨氮废水及其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韬  李红岩  齐嵘  杨敏  高羽飞 《环境科学》2006,27(3):469-472
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h时无排泥运行下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不同浓度氨氮无机废水的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在处理NH4+-N≤500 mg/L的废水时,氨氮转化率可达99%且反应器内微生物增长缓慢,比硝化速率从0.2kg/(kg·d)升至0.52 kg/(kg·d);当NH4+-N≥700 mg/L时,出水亚硝酸氮和氨氮相继出现明显累积,比硝化速率随之下降至0.4kg/(kg·d)以下,反应器内生物量从3 200 mg/L上升至6 700 mg/L.反应器中的氨氧化菌维持在107CFU/mL,亚硝酸盐氧化菌从106CFU/mL下降至103CFU/mL.系统内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以TOC表示)升至65 mg/L后保持稳定,出水TOC一直维持在3~4mg/L;细胞外分泌物(EPS)在膜的截流作用下随运行时间的延长积累至600 mg/L.  相似文献   
17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初步筛选及条件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8株絮凝剂产生菌,经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L-3.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培养温度等对其产生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淀粉是较好的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最适宜培养温度为30 ℃,初始pH为7~9,摇床转速为160 r/min.  相似文献   
175.
采用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分别考察了KH2PO4、H3PO4、H2SO4、KNO3、牛肉膏和蛋白胨对Cr(III)和Cr(VI)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Cr(III)和Cr(VI)在测量中是相互影响的,并且Cr(III)对Cr(VI)影响较显著。在单波长法测定中,牛肉膏、蛋白胨及2种酸对Cr(III)和Cr(VI)的影响较钾盐对其影响更为显著,H3PO4和H2SO4对Cr(III)和Cr(VI)的特征吸收峰值影响最大,降低幅度在20%~50%。这些物质对双波长法测定Cr(VI)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r(III)测定中,H2SO4和H3PO4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4.57%和8.87%,其余物质产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6%。因此,双波长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Cr(III)和Cr(VI)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160 mg/L和0~80mg/L。  相似文献   
176.
絮凝剂用壳聚糖的中试生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实验室制备絮凝剂用壳聚糖的基础上,按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对壳聚糖进行了中试生产研究.经正交试验确定了生产过程中脱钙、脱蛋白、脱乙酰等3步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 由此中试工艺生产的壳聚糖的生产成本比国内同类产品下降了22%,生产周期缩短了66%,且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7.
为了探索盐渍化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构成,有效筛选盐渍土壤中耐盐微生物菌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的河北省滨海盐渍土(原生盐渍化)、设施盐渍土(次生盐渍化)和高产粮田(健康土壤)3个生境的耕层土壤样本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网络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大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中OM、AP、AK、TS和EC显著升高,滨海盐渍土壤的TS和EC显著升高,其他养分指标则显著降低.细菌α多样性依次为:设施盐渍土>高产粮田>滨海盐渍土,真菌α多样性则为高产粮田显著高于设施盐渍土和滨海盐渍土.在门和属水平上分析盐渍化土壤的菌群结构,细菌群落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其菌属和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其中有益菌Trichocladium和病原菌Fusarium为盐渍化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土壤EC和TS两个盐分因子是对细菌和真菌菌群分布贡献最大的因子,与绿弯菌门中unclassified_A4b和unclassified_Chloroflexi以及变形菌门中unclassified_α-Proteobacteria等细菌菌属和子囊菌门中Trichocladium、unclassified_ChaetomiaceaeCrassicarponCephaliophoraSodiomyces等真菌菌属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盐渍化土壤修复所需的微生物资源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8.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9.
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与分子多态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和PCR-DGGE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堆制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趋势,整个堆肥过程中细菌数量占优势。(2)DGGE图谱显示,两种堆肥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细菌种群,其条带数量亦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趋势。堆肥升温期条带丰富但优势条带不明显;堆肥高温期条带数量减少但出现优势条带,表明高温阶段以嗜热菌或耐高温菌为主;堆肥降温期条带数量再次增多;堆肥腐熟期条带数量少且无优势条带,表明腐熟阶段微生物种群数量少且代谢强度趋于平缓。(3)DGGE图谱表明,人工接种菌株成为堆肥高温期优势菌株。人工接种增加了堆肥中微生物总量,提高了堆肥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并且促进了堆肥菌群演替,从而缩短堆肥腐熟时间。  相似文献   
180.
微生物易利用基质对PCP厌氧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东升  徐向阳 《环境化学》1997,16(2):150-154
本文主要研究了微生物易利用基质对厌氧反应器内PCP厌氧降解性及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CP对厌氧污泥代谢葡萄糖有抑制作用,则适量的微重复铁利用基质有利于促进PCP的脱氯和降解代谢,且随着反应器进水中水中PCP的提高,达到相近降解效率所需的微生物易利用基质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废水中PCP剩余量和废水中糖的初始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