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结构、性质,重点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微囊藻毒素去除的技术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巢湖夏季和冬季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巢湖夏季和冬季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HPLC方法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巢湖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存在季节和空间差异.总的来说,夏季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高于冬季,西湖区...  相似文献   
43.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 are a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 worldwide in natural waters, the biodegradation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for removing microcystins (MCs) produced by harmful cyanobacteria. Based on the isolation of a promising bacterial strain of Sphingopyxis sp. USTB-05 for biodegrading MCs, we for the first time cloned and expressed a gene USTB-05-A (HM245411)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irst step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microcystin LR (MC-LR) in E. coli DH5αup, with a cloning vector of pGEM-T easy and an expression vector of pGEX-4T-1, respectively. The cell-free extracts (CE) of recombinant E. coli DH5αup containing USTB-05-A had high activity for biodegrading MC-LR. The initial MC-LR concentration of 40 mg/L was completely biodegraded within 1 hr in the presence of CE with a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0.35 mg/mL.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liquid chromatogram-mass spectrum (LC-MS), the enzyme encoded by gene USTB-05-A was found to be active in cleaving the target peptide bond between 3-amino-9-methoxy-2,6, 8-trimethyl-10-phenyl-deca-4,6-dienoic acid (Adda) and arginine of MC-LR, and converting cyclic MC-LR to linear MC-LR as a first product that is much less toxic than parent MC-LR, which offered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first step on the pathway of MC-LR biodegradation by Sphingopyxis sp. USTB-05.  相似文献   
44.
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发生蓝藻水华时所产生的一类肝毒素,在环境中大量出现时将对生态系统带来冲击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关于微囊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和污染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表物质循环原理,分析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经土壤进入人体的途径,指出了土壤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链条中的位置,概述了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农作物的吸收特性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微囊藻毒素迁移转化过程中土壤的净化和传递两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5.
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自然水体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杭君  张建英  陈英旭  蕉荔 《环境科学》2006,27(10):1969-1973
研究了太湖流域湖州段、杭州市贴沙河和某水华池塘等自然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水平,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处水体的微囊藻毒素MCLR水平为0.049~12.30μg/L,MCRR为0.032~7.90μg/L,底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水体中MCLR的平均浓度与TN、NH4+-N、NO2--N和T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DO和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MCRR的平均浓度与NO3--N和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DOC、高锰酸盐指数、光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P和NO2--N是影响MCLR生物合成的主导因子,NO3--N和氮磷比是影响MCRR生物合成的重要因子;NO2--N和NO3--N可能分别是MCLR和MCRR生物合成中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  相似文献   
46.
微囊藻毒素的极谱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微囊藻毒素的一种新的测定方法.在Ni2 -硼砂为支持电解质的体系中,微囊藻毒素-RR在-1.55V产生一个极谱波.在此实验条件下,微囊藻毒素在1.50~8.00mg/L浓度范围内,极谱波高与微囊藻毒素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0.07mg/L.同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极谱电流的性质,认为该极谱波是一个催化氢波;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干扰本法测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7.
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的释放会严重影响洱海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应用荧光定量PCR结合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洱海水华高发秋季(8—11月)主要旅游区和饮用水源地产毒微囊藻丰度和微囊藻毒素LR浓度.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定量洱海中总微囊藻种群和产毒微囊藻丰度,并且能有效预测洱海水体产毒潜能.洱海总微囊藻平均丰度为8.15×10~6copies·L~(-1),9月份均值最高,产毒微囊藻平均丰度为6.42×10~5copies·L~(-1),也于9月达到最高值,占总微囊藻的比例为1.0%~69.8%,水温和TP显著影响洱海总微囊藻丰度,低温、低P是洱海微囊藻水华的限制因子.洱海毒素峰值期为10月上旬,期间水源地微囊藻毒素和胞外微囊藻毒素全部检出,叶绿素a显著影响总微囊藻毒素和胞外微囊藻毒素分布,说明在一定程度上Chl a值能预测水体微囊藻释放的毒素风险.洱海总微囊藻毒素LR最高值达2.17μg·L~(-1),已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对MC-LR的限值(1.0μg·L~(-1)),表明水华期间洱海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8.
刘书宇  吴明红  姜钦鹏 《环境科学》2012,33(5):1575-1578
铜绿微囊藻及其所产生的藻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对铜绿微囊藻分别进行1、2、3、4和5 kGy的辐射,通过胞内毒素和胞外毒素的变化,分析了电子束辐射对藻细胞毒素产生和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5 kGy的辐射使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迅速大幅下降,对胞外毒素的去除率分别为76.9%、76.2%、76.2%和97.7%,表明电子束辐射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胞内毒素、胞外毒素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拟合进一步证实电子束辐射抑制了胞内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49.
无机氮和有机氮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氯化铵和丙氨酸作为氮源,通过测定铜绿微囊藻细胞生物量、胞内藻毒素含量、基质利用率等变化情况探究并比较两种含氮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氮低浓度(10 mg·L-1)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而高浓度(20 mg·L-1)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丙氨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浓度为20 mg·L-1.铵态氮对藻毒素产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丙氨酸则较大的促进了微囊藻产毒,是同时期对照组的6倍.  相似文献   
50.
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s,MCs)为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从毒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化学等方面对MCs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综述了关于MCS在产生机理、毒理效应、分离检测方法和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