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95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883篇
基础理论   23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2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我国可持续能源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严重滞后于世界能源工业发展,但中国具有发展天然气、核电、水电等洁净能源的巨大前景,因此大力发展天然气、核电等能源是中国建立可持续能源工业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92.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agriculture is the interweavement of natural reproduction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natural disaster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bad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benefits. This problem has been an important risk in managing 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 and cannot be ignore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valuate and prevent the risks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increase the profits of those listed companies, thereby keep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mpanies.  相似文献   
993.
罗尔斯顿把价值评价关系引入了自然系统,想从自然的创造性关系引出价值的关系,并把价值最重要的属性看作是创造性,因而,他也就偏离了主体设定的价值取向,把价值的生成看成是自然本身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994.
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以其导向准确、施工周期短、综合成本低等众多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天然气管道工程。本文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天然气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中存在的导向孔质量不合格、预扩孔失败、管道回拖失败、地面塌陷、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事故及其后果进行了识别和分析,辨识出天然气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事故及其后果的二十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把其归纳为施工事故和管理事故两大类,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将定向钻穿越事故及其后果降低至最低水平,在天然气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的安全施工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Declines in economic activity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human livelihood strategies can increase threats of species overexploitation. This is exemplified by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crises, which often drive intensification of subsistence poaching and greater reliance on natural resources. Whereas development theory links natural resource use to social‐economic conditions, few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economic downturns on wild animal spec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 asse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frican elephant (Loxodonta africana) mortality and human‐caused wounds in Samburu, Kenya and (1) livestock and maize prices (measures of local economic conditions), (2) change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measures of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3)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 correlate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addition, I analyzed household survey data to determine the attitudes of local people toward protected areas and wild animals in the area. When cattle prices in the pastoralist study region were low, human‐caused wounds to and adult mortality of elephants increased. The NDVI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juvenile mortality, but not correlated with adult mortality. Changes in Kenyan and East Asian (primary market for ivory) GDP did not explain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mortality. Increased human wounding of elephants and elephant mortality during periods of low livestock prices (local economic downturns) likely reflect an economically driven increase in ivory poaching. Local but not macroeconomic indices explain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mortality, likely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subsistence economy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olation. My results suggest economic metrics can serve as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changes in human use of and resulting effects on natural resources. Such information can help focus management approaches (e.g., antipoaching effort or proffering of alternative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t address variation in local activities that threaten plant and anim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996.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人工云杉林及自然恢复演替系列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林地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林地苔藓及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0a、3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显著高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类型;4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同龄的针阔混交林,但二者最大持水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人工云杉林苔藓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低于自然恢复演替系列。7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之和已接近原始冷杉林。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则降低。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林龄人工云杉林之间差异显著,但与恢复阶段没有关系,并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云杉林地水文效应的增强快于自然恢复过程,表现在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的增加快于自然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997.
两种染料与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两种染料对阿特拉津(AT)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刚果红(CR)和亚甲基蓝(MB)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与AT发生竞争吸附,分别使AT的吸附率降低了14.29%和30.16%.共存体系的溶液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AT的吸附有所不同.当体系pH值和温度升高时,AT的吸附量减小;而离子强度的升高,促使A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蛇足石杉资源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我国蛇足石杉主要分布区35个野外样点和总样方量71300m2的调查,结合国内12个标本馆470余号蛇足石杉馆藏标本及现有文献的研究表明:蛇足石杉的主要分布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所在的地理区域,幅员面积260×104km2,实际分布生境总面积约39×104km2;性喜阴湿,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生态系统;野外生物量的调查得到了蛇足石杉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生物量分布格局,并由此结合专家系统对直接取样结果和间接推导数据的权重分析及环境参数的评估,初步确定我国蛇足石杉天然生物量为4656.6t;并以此为基础,在进一步考虑人的采集能力的前提下,判定我国蛇足石杉的理论可采量为1604t;同时指出,在目前收购价格条件下(30~40元/kg),我国蛇足石杉商业可采量大约不会超过200t。由于蛇足石杉资源分散,而且许多相对集中的产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范围内,因此,不可大规模开采,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赖于寻求其他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另外,论文为小型植物的生物量和可采量评估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9.
从水循环的角度对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表征 ,并在GIS技术支持下 ,对中国东北区天然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时空分异进行了系统剖析 ;并结合东北区 1986~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 ,揭示了东北区天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分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956~2001年间 ,东北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991.52亿m3,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且水资源变化具有33a、11a和 4a周期 .1980~2001年间 ,东北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和年际间的变化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变化表明 ,需在分布式生态 水文机理剖析的基础上 ,对中国东北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科学调整 ,以使得在人类活动剧烈干扰的环境背景下 ,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仍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压缩天然气、甲醇、二甲醚、柴油4种汽车代用燃料系统进行生命周期的能源、环境和经济评价,评价结果是:压缩天然气系统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相对少,总成本相对低,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压缩天然气是富含天然气地区一段时期内汽车代用燃料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