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88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618篇
基础理论   155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pH变化对酸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酸性土壤,以添加酸或碱的方式,研究酸化或碱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对照土壤微生物C量(Cmic)变化与土壤pH变化密切相关,Cmic大时pH值相对较低,显示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剧对土壤pH下降的影响.除过氧化物酶外,土壤pH值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脲酶、过氧化氧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大致呈现酸化抑制碱化激活的规律.前期酸碱添加都抑制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中期酸碱添加都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后期酸碱添加都抑制了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呈现前期酸化激活碱化抑制,中期酸碱都以激活为主,后期碱化又呈现抑制作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总体上酸添加对土壤酶活性主要起抑制作用,碱添加主要起激活作用.土壤Cmic变化和酶活性变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存在酸化抑制Cmic碱化激活Cmic的现象,pH变化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造成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2.
松树近旁土壤酸化的二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酸中和能力的一种新定义方法:土壤水的pH值降低到4.7时100g土壤消耗的H+量,研究了土壤断面的酸化特征。选择了南方的红壤和北方的褐壤,详细研究了松树近旁土壤pH、酸中和能力、以及对SO24吸附等断面的二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松树近旁土壤的pH、酸中和能力、SO24吸附能力在水平层变化不明显,在垂直深度方向逐渐变大,表层小于下层。从土壤断面ANC的特征揭示出我国南北方土壤表层均受不同程度的酸化。  相似文献   
873.
研究了遵义红土吸附砷对其动电电位的影响 ,从砷酸根浓度和体系pH对红土动电电位影响的角度作了探讨 ,结果表明 ,砷酸根离子浓度越大 ,Zata电位下降幅度越大 ,Zata电位也越低 ;随着体系pH的升高 ,氧化铁胶体动电电位逐渐下降 ,甚至改变了表面电位的符号。由此得出了红土吸附砷属于专性吸附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4.
为考察调节pH值对剩余污泥好氧消化效果的影响,采用2个反应器,在不调节pH值与加入NaHC03调节pH≈7两种条件下进行好氧消化对比试验.监测消化过程中污泥TSS、TVSS、SOUR、沉降性及比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污泥均能达到稳定,消化30 d TVSS去除率分别为47.1%和49.2%.消化过程中调节pH≈7,TSS、TVSS去除率略有提高,上清液的浊度和COD降低,并且污泥的沉降、脱水性能改善,因而更有利于后续的处理.  相似文献   
875.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6.
回灌渗滤液pH和VFA浓度对填埋层初期甲烷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配制渗滤液回灌模拟填埋柱的方法,研究了回灌渗滤液中pH和VFA对填埋层甲烷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回灌渗滤液酸性条件(pH=6)下,且回灌渗滤液中存在一定量的VFA时,填埋层仍可迅速甲烷化;并且VFA浓度越低,填埋层甲烷化过程稳定时间越短.回灌渗滤液pH为7时,保证填埋层仍能快速进入甲烷化阶段的最高VFA浓度不应超过4000 mg·L-1(以C计).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应器填埋初期,以回灌为目标的渗滤液预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要求可适当降低,这既有利于控制渗滤液预处理的成本,也可避免预处理后渗滤液中有机酸浓度过低,导致填埋层可转化为甲烷的有机碳过量流失.  相似文献   
877.
降水pH值的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支持向量回归用于降水pH值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降水的pH值主要受大气中碱性离子浓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是碱性离子的中和作用;其预测结果优于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投影寻踪回归等模型.  相似文献   
878.
pH值对双碱法脱硫效果和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在北京某供暖中心的工程运用,研究了工程运用中pH值对系统脱硫效果和运行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的pH值范围。  相似文献   
879.
Effects of Al(Ⅲ) concentration and pH on the speciation of Al(Ⅲ) in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l) solutions especially on the Al13 fr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A series of PACl samples were prepared over the range of Al(Ⅲ) concentration from 0.01 to 2.0 mol/L with the B (OH/Al ratio) value from 1.0 to 2.5 by forced hydrolysis of AlCl3.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erron assay,pH and 27Al NMR. It was shown that the Al(Ⅲ) concentration had a dramatic effect on the hydrolysis processes and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PACl was in relate to the decrease of pH. The fraction of Al species, Alb (or Al13) decreased and Alc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total Al(Ⅲ) concent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l(Ⅲ) 2.0 mol/L, B = 2.5, the pH value was 2.73 and no Al13 could be detected. During diluting and aging,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evolved. The Al13 could then be detected again and the amounts increased with time. If the diluted samples were concentrated by freeze dry at -35℃ or heating at 80℃, the pH value and Al13 content would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key factor for formation of Al13 in concentrated PACl was pH value.  相似文献   
880.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115,自引:4,他引:1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闸明了我国酸雨成因及其地理分布,并指出其它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南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根据前体物排放量预测,2020年前我国酸雨仍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