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88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618篇
基础理论   155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51.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xidans,以下简称T.f菌)和低品位电镀污泥(干污泥中主要重金属组分低于3%的电镀污泥,以下简称污泥)为主要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污泥浓度、初始pH对T.f菌Fe2+氧化速率的影响。将实验组中T.f菌重新接种于新鲜9 K液体培养基,以考察T.f菌经实验处理后对新鲜9 K液体培养基中Fe2+的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低品位电镀污泥对T.f菌Fe2+氧化速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5 g/L的污泥浓度即可使T.f菌Fe2+氧化速率由23.86 mg/(mL·h)降低至10.72 mg/(mL·h);调节溶液初始pH,可有限改善T.f菌在低污泥浓度条件下的Fe2+氧化速率,但在较高污泥浓度时,对其Fe2+氧化速率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52.
以铼作为放射性锝的替代元素,用黄铁矿粉末对高铼酸根的还原固定进行了研究。采用球磨法制备出黄铁矿粉末。分别研究了不同固液比、不同的初始p H值和不同粒径条件下,黄铁矿粉末对高铼酸根的还原固定效果。结果显示,固液比为1∶10(g/m L)为宜,在体系初始p H为12时,形成铁氧体,吸附高铼酸根,提升还原固定效果。对产物进行XPS表征,证明还原产物为Re O2。在乙醇介质中机械活化后利用超声分散可得到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晶格畸变的粒径较小的黄铁矿粉末,使其反应的活性位点增多,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大粒径的黄铁矿粉末,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铼的去除率可以达42%。在缺氧环境下黄铁矿能够长期保持有效性,在地质处置库应用中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53.
通过不同养护龄期下钛石膏改性胶结材和生石灰掺量对城市湖泊污泥干化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揭示了钛石膏改性胶结材干化污泥的效果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增长,干化污泥含水率减少量逐渐增大;同一养护龄期,掺20%钛石膏改性胶结材的干化污泥含水率减少量明显高于掺20%生石灰的干化污泥含水率减少量;干化污泥p H趋于8时,掺20%生石灰干化污泥所用时间是掺20%钛石膏改性胶结材所用时间的7.5倍。XRD和SEM分析表明,钛石膏改性胶结材水化生成难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和钙矾石晶体,将大量自由水转化为结晶水;同时,水化硅酸钙凝胶、钙矾石晶体和污泥中固体颗粒之间的互相搭接和紧密结合,彻底改变了原污泥松散团聚的结构体系,将干化污泥中各相牢固地粘结成一个整体,这是钛石膏改性胶结材干化效果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4.
pH值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式实验,研究了(35±0.5)℃、搅拌速度65 r/min的厌氧消化体系中,pH值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分析了消化液相及固相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消化第7~9天时各系统VFA浓度均达到最大值,pH值为7和9时,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系统,SCOD向VFA的转化效率较高.pH值为9时累积产气量增加速度最快,最大累计产气量达到134.33 mL/g VS.pH值为7时累计产气量最大,高达149.2 mL/g VS,是pH值为5和11系统的3.23和6.71倍.pH值为7和9时,沼气中甲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4.1%和62.5%,比pH值为5和11的系统提高了约10%.pH值为7和9时VS去除率达到67.68%和58.87%,显著高于其他系统.控制厌氧消化pH值在7~9范围内可以有效提高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产气效率.  相似文献   
955.
采用具有恒定pH功能的SBR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研究了pH对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ρ(氨氮)和ρ(亚硝酸盐氮)分别为58.00 mg/L和79.28 mg/L、TN容积负荷为0.82 kg/(m3·d)、不控制反应pH的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pH不断升高,当pH=8.02时,菌种的去除效能最高;在进水ρ(氨氮)和ρ(亚硝酸盐氮)分别为120.00 mg/L和159.33 mg/L、TN容积负荷为1.62 kg/(m3·d)、恒定反应pH为8.00的条件下,反应4.0 h时的容积基质氮去除速率(NRR)达到1.42 kg/(m3·d),氨氮去除率达98.39%,亚硝酸盐氮去除率达99.48%;拟合曲线推导的最适pH的理论值为7.85,反应4.0 h时的NRR理论最大值达1.52 kg/(m3·d)。  相似文献   
956.
李杰  朱琳  李睿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424-2428
从广东云浮矿山酸性废水中富集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利用该氧化亚铁硫杆菌研究了反应时间、pH、温度、矿浆浓度和矿物粒度对磁黄铁矿生物氧化获得铁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摇床转速200 r/min,10%接种量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可以明显促进磁黄铁矿的氧化,但反应后期有黄钾铁矾沉淀生成,不利于获得铁离子;控制溶液pH值为2.00,温度在29~36℃范围,可促进生物氧化磁黄铁矿获得铁离子;铁离子量随着矿浆浓度的增大和矿物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优化的矿浆浓度和矿物粒径分别为6%和58μm左右。  相似文献   
957.
通过批次实验考察了活性污泥对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CTC)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包括吸附平衡时间、污泥浓度(MLSS)、温度以及pH值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TC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5 min可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0%以上,6 h达到吸附平衡;CTC的总去除率随着MLS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污泥单位吸附量却随之减少,当CTC初始浓度为500 μg/L,MLSS浓度从1 000 mg/L增至8 000 mg/L时,吸附平衡时CTC的总去除率从30.97%上升至60.42%,而污泥单位吸附量则从151 326.70 μg/kg下降至37 530.98 μg/kg;在10、20、30℃条件下,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线性分配吸附模型,Kd值依次为190.93、162.32和121.08 L/kg;热力学数据表明,CTC在污泥上的吸附为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当pH值介于3~11之间时,CTC在污泥上的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58.
以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改善为目的,开展了简易生态厕所的粪便堆肥处理实验。在投加石灰作为抑菌剂的条件下,研究了搅拌混合对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影响,以及使堆肥终产物达到可接受风险值所需的最佳搅拌条件。实验确定了石灰的投加量,并应用Beta-Possion模型对堆肥处置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从健康风险控制的角度确定了最佳的搅拌次数。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投加量约占堆肥干重1.5%,手动搅拌50次,经搅拌后放置12 h能达到可接受的风险值(3.2×10-5)。  相似文献   
959.
Abstract

A simple technique was demonstrated for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for synthetic organics to stress microbial populations. Oxidized Crowley and Cecil soil materials were amended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2,4‐D and methyl parathion, flooded, and then analyzed for changes in pH, redox potential, and levels of soluble plus exchangeable Fe, Mn, and Zn, all of which may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activ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t the concentrations tested (up to 75 ppm), there was little effect of 2,4‐D, but methyl parathion apparently did affect microbial activity contributing to changes in the measured soil properties upon flooding. This approach may be a useful technique for screening various compounds for their potential to stress microbial activity that, for many researchers, would be easier than direct observations of microbial parameters such as population numbers and classifications, and enzyme levels.  相似文献   
960.
Abstract

This study quantified 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sorption and mineralization rates in five soils as influenced by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cont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2,4-D was weakly sorbed by soil, with Freundlich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81 to 2.89 µg1?1/n  g?1 mL1/ n . First-order mineralization rate constants varied from 0.03 to 0.26, corresponding to calculated mineralization half-lives of 3 and 22 days, respectively. Herbicide sorp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but the extent of 2,4-D sorption per unit organic carbon varied among the soils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il pH, clay content and/or organic matter quality. Herbicide mineralization rates were greater in soils that sorbed more 2,4-D per unit organic carbon, and that had greater soil nitrogen contents. We conclude that the effect of sorption on herbicide degradation cannot be generalized with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content on herbicide behavior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