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0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3257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158篇
环保管理   511篇
综合类   5186篇
基础理论   2328篇
污染及防治   902篇
评价与监测   342篇
社会与环境   309篇
灾害及防治   15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06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555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42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西昆仑山区土壤垂直带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山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隅,高山深谷,原面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致使本区土壤垂直带谱类型众多,概分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干旱、高寒半干旱5个类型。其中干旱和半干旱型土壤垂直带谱中广布着草原和草甸草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重要的天然牧场。特别是半干旱型中还有云杉林分布,是昆仑山系唯一森林分布区。 本区土壤垂直带谱在边缘山脉与内部山脉之间,低海拔山地与耸立在5000m左右高原面上的高海拔山地之间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72.
用~(14)C标记法研究呋喃丹在水稻-鱼和水稻-萍-鱼两种模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消失和残留行为。结果表明,由于萍的引入,使在水稻-萍-鱼系统中,田表水中的残留较低,而鱼体中残留较高。结合态残留物是土壤、鱼和植株体中呋喃丹的主要残留形态。  相似文献   
973.
根据110余个表层土壤样品硼、锰含量的测定结果和土壤缺乏硼、锰的临界值指标,探究了川西北草原土壤中硼、锰的有效性及其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土壤中全硼全锰含量丰富分别达166.0ppm和736.6ppm,但有效硼和锰的含量仅分别为0.45ppm和5.11ppm,土壤缺乏硼和锰比较普遍.为该区推广施用硼、锰微肥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5.
以江西省萍乡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萍乡市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了重金属离子累积现速率和加速度.结果表明:萍乡市土壤整体环境质量较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在全市5个县区布置的52个采样点中,共有24个测点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其中上栗县有10个测点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明显多于其他县区,出现了与其他县区不同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976.
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为确定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采用小区定位试验,利用锯末(J)和槐树皮(H)及3种添加比例(1%、3%、5%,质量百分比),研究了生物炭添加6个月内表层土壤CO2、CH4和N2O等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随生物炭的添加呈现增加的趋势,锯末和槐树皮等两种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1.89%和3.34%,但差异不显著.CH4排放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生物炭处理的土壤表层CH4排放量平均降幅分别为:J1:1.17%、J3:2.55%、J5:4.32%、H1:2.35%、H3:5.83%、H5:7.32%.其中,锯末生物炭仅在5%添加量时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槐树皮生物炭处理在3%和5%的添加量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生物炭对N2O的排放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研究表明,生物炭在短期内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而对CH4排放则影响显著(P0.05).就生物炭类型而言,槐树皮生物炭在抑制CH4排放方面优于锯末生物炭,差异显著(P=0.048).  相似文献   
977.
焦化厂土壤和地下水中PAHs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煤炭为原料的焦化厂是环境中PAHs的主要人为污染源. 针对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优先控制的16种PAHs,对苏南某生产历史长达16 a、面积为44.58×104 m2的焦化厂土壤样品中的w(PAHs)以及地下水样品中的ρ(PAHs)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PAHs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除二苯并[a,h]蒽外,其他15种PAHs均被检出;w(2~3环PAHs)平均值占w(∑PAHs)平均值的92.6%,明显高于w(4~6环PAHs). 地下水中只检出强亲水性的萘、二氢苊、苊、芴、菲、蒽等6种低环PAHs,但未迁移至厂外. 厂区内土壤和地下水中PAHs污染均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并且均为化厂车间最严重. 土壤防污性能的差异使PAHs在3.0 m黏土层〔Ky(垂向渗透系数)=1.28×10-8 cm/s〕中富集. 高环PAHs主要与有机质结合以固相迁移,因w(TOC)随深度增加而下降,部分高w(高环PAHs)点位土壤有机质吸附过饱和,未被吸附的高环PAHs向深层迁移至5.0 m含水层顶板,但因强疏水性未进入7.0 m含水层. 强亲水性低环PAHs以溶解态迁移进入含水层,但因地下水流动缓慢(流速为3.71×10-6 cm/s),PAHs污染区仅集中在化厂车间及其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978.
以七里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运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指标组合特征进行分析,以相关系数0.35划分,分为3个指标组合,土壤中元素的积累以非生物积累为主.探讨了湿地土壤元素分布分配的地球化学规律.通过湿地的环境变化对土壤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以及碳氮比的研究,表明七里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氮的含量高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95,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分布特征也很相似.从地球化学角度,分析了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979.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土壤镉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层网格布点法,在研究区分别采集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9829和2467个,测定了样品的镉含量和pH值。表层土壤镉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含镉范围0.024~4.619mg/kg,宜用几何平均值0.157mg/kg表征其平均含量。深层土壤镉含量显著低于表层,含量范围0.010~1.982mg/kg,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098mg/kg和0.080mg/kg。研究区7地市表层土壤镉含量几何平均值较30年前上升34.6%~165%。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以镉为评价指标时,研究区以Ⅰ类土壤为主,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78.36%,次为Ⅱ类土壤、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15.92%,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总面积的5.72%,显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仍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镉污染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980.
Biological soil disinfes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ntrol soil-borne disease by flooding and incorporating with organic amendments, but field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sometimes limite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practice guidelines on controlling Fusarium wilt, a widespread banana disease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 FOC infested soil incorporated with rice or maize straw at rates of 1.5 tons/ha and 3.0 tons/ha was incubated under flooded or water-saturated (10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conditions at 30°C for 30 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FOC populations in the soils incorporated with either rice or maize straw rapidly reduced more than 90% in the first 15 days and then fluctuated till the end of incubation, while flooding alone without organic amendment reduced FOC populations slightly. The rapid and dramatic decrease of redox potential (down to − 350 mV) in straw-amended treatments implied that both anaerobic condition and strongly reductive soil condition would contribute to pathogen inactivation. Water-saturation combined with straw amendments had the comparable effects on reduction of FOC, indicating that flooding was not indispensable for inactivating FO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duction of FOC observed in the straw amendments at between 1.5 and 3 tons/ha. Therefore, incorporating soil with straw (rice or maize straw) at a rate of 3.0 tons/ha under 10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r 1.5 tons/ha under flooding, w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banana Fusarium wilt caused by FOC after 15-day treating under 30°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