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449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通过在湖北省几种主要成土母质上对不同水型水稻土施用氮磷肥效果及施用技术的研究.初步明确了氮肥的施用效果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磷肥效果与之相反.从土壤养分状况、氮肥和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土壤微生物、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和水土温度等方面,初步分析了不同水型水稻土氮磷肥效果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水型水稻土氮磷肥的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612.
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磷素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天安  王玉  刘芳  樊小林  高睿 《生态环境》2002,11(3):290-293
以陕西杨凌地区塿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饱和稳定流土柱运移试验,测定磷酸盐(H_2PO_4~-)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运移穿透曲线(BTC),应用CDE模型、CXTFIT软件程序对其实测穿透曲线(BTC)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研究其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磷酸盐在塿土中的运移受到土壤的强烈阻滞作用,随着CaCO_3含量增加,磷酸盐运移所受的阻滞作用增大。磷酸盐在塿土不同剖面层次中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与CaCO_3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91;而与粘粒含量且成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18。磷酸盐在塿土不同土层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顺序为:钙积层>堆垫表层>粘化层,其阻滞因子R值分别为:11.80~13.00,5.20~7.00,3.90~5.00。  相似文献   
613.
A first trimester prenatal diagnosis was offered to a mother whose child had died of haemolytic anaemia and multisystem disease caused by TPI deficiency. The deficiency st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greatly reduced TPI activity in both erythrocytes and peripheral lymphocytes. Specific activity of TPI in trophoblast homogenates from the index fetus was about 30 per cent less than in the controls, but the heat stability test showed overlap. These data were confirmed in uncultured and cultured amniotic cells, where glycolytic intermediate concentrations DHAP, GAP and FDP fell in the range of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fetus was a TPI heterozygote. This prenatal prediction was confirmed by RBC and haematological studies at birth.  相似文献   
614.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的反硝化除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厌氧段磷的释放和COD的消耗成线性关系.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13.3%上升到69.4%.稳定运行的厌氧/缺氧SBR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1mg/L,除磷效率大于89%.  相似文献   
615.
武汉市水体中磷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武汉市水体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武汉的河流湖泊均已受到严重的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有凯氏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等,且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据相关资料计算可知在生活污水中磷的贡献率依次为:人体排磷69.85%、洗涤剂排磷21.8%、杂排水排磷8.35%。  相似文献   
616.
Lak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caused phosphate release -a simulation stud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troductionOninterfaceofsediment water,thesedimentparticlesmayresuspenduptotheoverlyingwatertoformmultiphaseundercertainhydrodynamicsconditions (Lean ,1973) ,whichcanprovidethehabitatandnutrientsfororganisms.Thedisturbanceinducedbywindandwaterflowiseasiera…  相似文献   
617.
通过添加磁种和混凝剂,用高梯度磁分离方法去除污水中正磷酸盐污染物,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18.
吕天宝 《化工环保》1995,15(5):302-306
介绍了大型磷铵工程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利用及治理情况,并对生产过程的磷、硫和氟的转化及损失量进行了衡算。  相似文献   
619.
处理成本高、分离难度大是当前湖库等相对封闭水体磷治理工程中的主要问题。为此,以廉价农林废弃物花生壳为主要前驱物与Fe_3O_4纳米颗粒复合制备一种低成本、可磁分离的磁性生物炭吸附剂,研究了热解温度(400℃、500℃、600℃)、溶液pH值、阴离子(Cl~-和SO_4~(2-))共存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后的磁性生物炭最大吸附量相比复合前提升了3~5倍。动力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磁性生物炭的零电荷点(均7.5)与前驱物的热解终温在试验范围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表明引入Fe_3O_4后可明显增加磁性生物炭表面电荷,进而有效提升吸附性能。此外,阴离子共存试验表明,磁性生物炭对磷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20.
纳米零价铁去除磷酸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颗粒具有独特核-壳结构,使其具有较强氧化还原特性,比表面积大和表面活性高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种污染物的去除修复。本研究采用传统的液相化学还原法合成nZVI颗粒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磷酸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nZVI颗粒的性质。实验研究了nZVI投加量、PO3-4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对nZVI去除PO3-4效率的影响及微米零价铁(micro-ZVI)和nZVI去除PO3-4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PO3-4初始浓度为20mg/L时,随着nZVI投加量从200mg/L增加到1000mg/L,PO3-4去除效率从32.94%上升到90.17%;当nZVI投加量为600mg/L时,随着PO3-4初始浓度从10mg/L增加到100mg/L,PO3-4去除效率从87.33%下降到45.77%;当nZVI投加量为600mg/L且PO3-4初始浓度为20mg/L,溶液pH分别为3和4时,PO3-4去除效率分别为83.63%和92.36%;nZVI和mZVI投加量均为600mg/L且PO3-4初始浓度为10mg/L,nZVI的PO3-4去除率(87.33%)是mZVI(8.86%)的9.86倍。研究结果表明,nZVI能够高效去除水体中的磷酸盐,主要去除机理是吸附和化学沉淀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