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8篇 |
免费 | 1345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2篇 |
废物处理 | 203篇 |
环保管理 | 207篇 |
综合类 | 1741篇 |
基础理论 | 592篇 |
污染及防治 | 752篇 |
评价与监测 | 49篇 |
社会与环境 | 55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153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271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从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中驯化和分离得到一株以菲为碳源的降解菌株W12,根据菌株形态和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该菌株鉴定为耳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titidis.).该菌株降解菲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为30℃,pH值为7.0,摇床转速为170 r·min-1,接种量为10%,盐度为0.5%;菲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 mg·L-1培养96 h后,降解率为65.80%,且对菲的最大耐受浓度为2000 mg·L-1;加入蛋白胨和酵母膏后,降解率分别提高到75.65%和70.85%. 相似文献
992.
从生产甲基对硫磷的山东华阳农药厂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到一株能以甲基对硫磷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L4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用气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L4菌株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L4在5h内对50mg·L-1的甲基对硫磷和对硝基苯酚的降解率分别为85%和98%,对其它有机磷农药也有良好的降解效果.L4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7、30℃、接种量30%. 相似文献
993.
为优化电催化氧化操作条件、降低能耗,考察了电解温度、直流电源电流密度、方波脉冲电源频率、占空比等工艺控制参数对苯酚模拟有机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水杨酸为羟基自由基(·OH)捕捉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不同电氧化操作条件下·OH的生成量进行间接检测。结果发现,苯酚溶液的COD去除率随电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着脉冲频率与占空比的增加,苯酚溶液COD去除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规律,在脉冲频率为500Hz、占空比为50%时达到最高。操作条件对·OH生成量的影响与其对苯酚溶液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一致,表明操作条件通过影响生成及进入到电解体系中的·OH量从而影响电氧化效率。比较发现,脉冲电源的单位COD处理能耗相比直流电源降低44%,具有明显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94.
995.
建立零价铁(ZVI)、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和曝气三者组成的类Fenton(ZVI/EDDS/Air)处理体系,考察了初始EDDS浓度、铁粉投加量、曝气速率、2,4-二氯酚(2,4-DCP)浓度、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等对水溶液中2,4-DCP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降解2,4-DCP,并且其降解规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在2,4-DCP质量浓度100 mg·L-1、EDDS浓度0.80 mmol.L-1、铁粉投加量20 g·L-1、曝气速率为2 L.(min.L)-1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室温反应1 h,2,4-DCP的降解率达到99%.ZVI/EDDS/Air体系对氯酚的降解较ZVI/EDTA/Air体系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对2,4-DCP的降解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6.
苯甲酸类物质的光催化降解及其QSAR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3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固定膜平板型反应器中的光催化降解。首先用紫外辐射法将粉末二氧化钛固定在平板上;并研究了苯甲酸化合物在此平板上的光催化降解,考察了固定催伦剂下污染物的降解动力学,以及不同取代基团和取代位置对光降解速率的定性影响;最后探讨了苯甲酸物质光降解速率与其结构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97.
998.
采用溶液摇瓶实验研究了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三氯代联苯(2,4,4′-trichlorobiphenyl)单体以及18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混合物的降解转化能力.结果表明,接入苜蓿根瘤菌转化7d后,随着溶液中底物2,4,4′-TCB浓度的增加,该菌株对其的降解能力也逐渐提高,在1.0、5.0、10.0、25.0、50.0 mg.L-1浓度条件下该菌对2,4,4′-TCB的降解率分别为34.0%、48.3%、69.7%、96.0%、98.5%,并且通过气相质谱分析,发现溶液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代谢产物.同时,苜蓿根瘤菌对不同浓度下18种PCBs同系物混合物的降解能力,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并趋于平衡的趋势,其最高降解率可达54.7%,并存在高氯代PCBs向低氯代PCBs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9.
在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和贵州贵阳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除草剂二甲四氯胺盐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稻田水、土壤、植株用二氯甲烷和酸溶液混合提取,稻米采用甲醇和水混合提取,经HPLC测定。结果表明,二甲四氯胺盐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二甲四氯胺盐的半衰期为5.75~6.76 d,土壤中二甲四氯胺盐半衰期为6.67~7.38 d,在水稻鲜植株中二甲四氯胺盐半衰期为5.50~6.68 d,降解较快。收获的水稻糙米中二甲四氯胺盐的残留量均未检出。二甲四氯胺盐在糙米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0.1 mg/kg。建议75%二甲四氯胺盐水剂的使用剂量为600 g/hm2,施药1次,在正常收获期收获水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