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60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555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石油污泥进行为期105 d的原位修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总石油烃含量(TPHs)、含盐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肥力指标;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供试石油污泥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原位修复的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机质、pH、含盐率、TPHs含量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土壤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增加,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经过105 d的原位修复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各阶段土壤肥力得分为105 d >80 d >60 d >45 d >25 d.上述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石油污泥原位修复中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并为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32.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丘典型灌丛下结皮发育及结皮下表层土壤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半流动沙丘的差巴嘎蒿、半固定沙丘的小叶锦鸡儿、固定沙丘的冷蒿以及固定沙丘丘底的小红柳灌丛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藻、地衣及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硬度、水分、<0.05 mm粘粉粒含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和速效P等指标在沙丘生境中为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底,在结皮类型中为物理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各结皮间养分含量和粒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结皮下层土壤的养分及细颗粒含量随结皮发育进展呈增长趋势.同一沙丘结皮下0~5 cm范围内土壤容重、粘粉粒、养分含量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且均高于同层流动风沙土.在4种灌丛的7类结皮中,固定沙丘丘底的小红柳灌丛下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表土的养分、细颗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沙丘灌丛下的结皮.  相似文献   
233.
为解决那些由于早期桥梁的设计标准低或服役时间过长,导致破损、承载力不足以及老化严重的问题,对部分已建桥梁提出改扩建计划。对桥梁改扩建工程,在满足当前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钢筋与混凝土等级,可以有效节约成本,体现环保理念。通过对两组共8根不同钢筋与混凝土等级组合下的PPC梁分别进行静力试验和疲劳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组合形式下试验梁的力学性能,并结合其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混凝土等级能有效提高试验梁的疲劳性能,并可节约成本,为改扩建桥梁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等级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4.
周心劝  刘玉荣  李晶  周志峰 《环境科学》2018,39(12):5480-5486
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是所有汞(Hg)的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有机物,其毒性远远大于无机Hg. MeHg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位沼泽、低位沼泽、岛状林、森林土4种湿地类型土壤样品MeHg含量分布差异以及土壤性质对MeH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汞(THg)与MeHg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THg含量的高低顺序为:岛状林[(138. 76±101. 97) mg·kg~(-1)]森林土[(117. 57±32. 44) mg·kg~(-1)]低位沼泽[(71. 8±1. 42) mg·kg~(-1)]中位沼泽[(65. 11±26. 69) mg·kg~(-1)],而MeHg含量高低顺序为:岛状林[(1. 14±1. 15)μg·kg~(-1)]中位沼泽[(0. 87±1. 06)μg·kg~(-1)]低位沼泽[(0. 28±0. 06)μg·kg~(-1)]森林土[(0. 1±0. 05)μg·kg~(-1)];(2)岛状林和中位沼泽中MeHg的含量较高且随采样位点波动较大,低位沼泽和森林土中MeHg的含量较低,每个取样点之间变化较小;(3)沼泽湿地形成的时间越长,MeHg的含量越多,即中位沼泽[(0. 87±1. 06)μg·kg~(-1)]低位沼泽[(0. 28±0. 06)μg·kg~(-1)];土壤p H与MeHg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5);含水率(WC)、有机质(OM%)、总碳(C%)、总汞(THg)含量在中位沼泽地区与MeHg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 0. 05);土壤p H、铵态氮(NH+4-N)含量在岛状林地区与MeHg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 0. 05).本研究阐明了不同湿地生态系统MeHg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全面评价湿地生态系统中MeHg积累及其环境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35.
研究了污泥淤砂分离器对分离原污泥所得的溢流污泥进行再分离时,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和分离分流污泥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淤砂分离器对溢流污泥进行再分离时,分离器的除砂效率为34.5%,分离度为1.60,与分离原污泥时相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降低;分离得到的溢流污泥MLVSS/MLSS比值为0.406,仅比进料污泥增加了2.2%,未能进一步提高溢流污泥MLVSS/MLSS比值;分离得到的底流污泥浓度MLSS为16.81 g/L,仅为原污泥浓度的1.4倍,底流污泥SVI、CST分别为45.7 mL/g和1.37 s·L/g SS,与原污泥相比仅分别减小了9.3%和2.7%,溢流污泥再分离,会降低底流污泥的浓缩效果,降低底流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能的提高幅度,不利于底流污泥的处理处置。  相似文献   
236.
镁渣配料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镁渣矿物组成和镁渣配料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反应动力在数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镁渣的主要矿物组成为γ-C2S、β-C2S、MgO、CF、C2F、FeO、CaF2等,并且镁渣可降低熟料形成反应表观活化能,加速熟料矿物的形成,提高熟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237.
北京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睿  于兴娜  沈丽  于超  朱俊  夏航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6):1660-1668
为了解北京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利用AERONET Level 2.0数据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北京市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以晴空作为背景,比较分析了春季及沙尘期间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京春季与沙尘期间粗粒子消光占总消光的28%和59%,沙尘期间粒子吸收仅占消光的11.4%,说明沙尘天气发生时以粗粒子消光为主且吸收作用弱.沙尘天气溶胶光学厚度呈现出高值,其值为春季平均值的1.7倍.Angstrom波长指数在沙尘期间远小于非沙尘期间,且有85%小于0.6.北京春季体积尺度谱以粗模态峰为主,其中沙尘天粗模态的体积浓度为0.81μm3/μm2明显大于春季的值(0.25μm3/μm2).沙尘期间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增加递增,在波长440~1020nm间的平均值大于春季均值.复折射指数实部在沙尘过程的平均值达到1.51(440nm),春季均值为1.48(440nm),表明沙尘气溶胶的散射能力更强;复折射指数虚部随波长增大呈减小趋势,且春季平均值大于沙尘期间的值.沙尘期间辐射强迫大于春季值,并远高于春季晴空条件下均值.  相似文献   
238.
    
Although the use of ‘task‐specific’ amine‐functionalized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s (ILs) such as [NH2emim][BF4] and conventional imidazolium‐based ILs [bmim][BF4]), as absorbents for CO2 capture, possesses some unique advantages, they have a number of disadvantages when independently used for CO2 capture. This study examined a series of binary liquid mixtures of [NH2emim][BF4] and [bmim][BF4] for CO2 capture, exploiting the advantages and reduc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each of the components. The CO2 absorption performances of the mixtures were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ensities, viscosities, and surface tensions of the mixtures of varying molar fractions of [NH2e‐mim][BF4] (from 0.2–0.5 mol/mol) wer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298.0–343.0 K at a fixed pressure of 0.1 MPa.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 excess logarithmic viscosities, surface entropies, and surface enthalpi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ll the estim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a mixture with a mole fraction of [NH2e‐mim][BF4] of 0.4 ha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ixtures with other mole fractions,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IL components and showed a positive effect on CO2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The above law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CO2 capture performances of the IL mixtures basically. An IL mixture containing 0.4 mol/mol [NH2e‐mim][BF4] and 0.6 mol/mol [bmim][BF4] would be an optimal CO2‐capturing absorbent.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may enrich the databas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2 capture with IL mixtures. © 201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39.
主要从发动机装药结构的损伤性能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蠕变损伤试验设计以及蠕变损伤研究方法等3个方面综述了固体推进剂蠕变损伤性能研究进展,指出蠕变效应会导致推进剂内部含能颗粒与基体之间出现脱湿细观损伤,进一步总结了现今蠕变试验研究和宏细观蠕变性能数值模拟中的不足.分析认为,蠕变损伤试验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推进剂材料级试验结果与实际装药结构中推进剂蠕变效应的对应性和数据映射关系,推进剂损伤数值模拟的难点是推进剂含损伤蠕变多尺度本构模型的建立,以及在自重载荷下药柱形变预测计算的应用计算问题.最后提出的建议可以为开展长期贮存条件下推进剂蠕变损伤性能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40.
目的 研究装备用防热复合材料在贮存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和寿命评估.方法 在 90℃/90%RH、80℃/90%RH、70℃/90%RH和 80℃/80%RH共 4 个试验条件下,对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防热复合材料开展加速湿热老化试验,借助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老化过程中材料的质量、导热系数、力学性能、化学组分、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使用Peck模型对材料的贮存寿命进行计算.结果 材料在老化初期吸湿后,质量快速增加,吸湿趋于饱和后,质量达到最大值.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材料的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湿热条件下,材料的导热系数未出现性能退化现象,材料的拉伸强度均出现退化现象,老化温度越高,性能下降越明显.在 90℃/90%RH条件下,老化时间为80 d时,材料强度大约下降到初始性能的 53.4%.湿热老化过程中,红外光谱中960 cm‒1处特征峰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1 098 cm‒1 处特征峰相对强度逐渐变强.湿热老化后,材料部分玻璃纤维与基体间界面有微裂纹产生,拉伸断裂后,大部分纤维从树脂基体中拔出,表面平整光滑,黏连树脂较少.结论 防热复合材料的老化是由氧化反应的化学老化与湿热条件导致界面脱黏、基体开裂、微裂纹等物理老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防热复合材料在 20℃/60%RH条件的贮存寿命为 36.3 a,满足实际构件的设计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