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4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388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华是氮磷的富集器,太湖打捞藻样中的总氮、总磷、游离磷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98.87g/kg、3.25 g/kg、0.21 g/kg和95.65%。在底泥中沉降藻类的矿质化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其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磷的强度具有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在水层厚/底泥比不同的区域,这种营养物释放强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证明,藻类的打捞是一种人工延长食物链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2.
Some algae inhabit Cu-polluted soils. Intracellular Cu-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on of non-protein thiols in response to copper stress were compared in Stichococcus minor and Geminella terricola isolated from Cu-polluted and unpolluted soils, respectively. Cu-exposed (0.5 μM) S. minor accumulated lower amounts of copper (0.38 mM) than G. terricola (4.20 mM) and maintained 8.5-fold higher level of glutathione (GSH) than G. terricola. The ratio GSH/0.5 GSSG in the Cu-treated S. minor (7.21) was 7-times higher than in G. terricola. Reduced and oxidized forms of phytochelatins were found in both algae. Under copper stress (5 μM) the ratio -SHtotal/Cuintracellular in S. minor ranged from 2.3 to 6.2, while it was lower than 1.0 in G. terricola. Low intracellular Cu-accumu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igh GSH level concomitant with PCs production se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a higher Cu-resistance of S. minor than G. terricola.  相似文献   
63.
藻类大量死亡后极易产生致嗅物.我们模拟了藻类的生长死亡过程,观测除藻后水体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改变情况以及致嗅物的成分及浓度,以确定致嗅物质产生的途径.由于藻类死亡后细胞解体,藻类细胞中的氮、磷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升高,而叶绿素-a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个试验过程后期溶解氧为0,水体产生嗅味物质,可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致嗅物质.实验证明,当藻型湖泊的藻类被基本去除后,整个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可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4.
针对2005年8月、11月及2006年2月,5月太湖31个采样点的水样,测定了其中黄质(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ier)和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通过次氯酸钠漂白法及数值分离法,将颗粒物吸收系数分离为藻类颗粒物及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并对2种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太湖水体介质吸收有效光合辐射能量的谱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体中的绝大部份光合有效辐射能量主要由黄质和非藻类颗粒物所获取,对夏季的400~473nm、秋季的400-461nm、冬季的400~476nm、春季的400~569nm的能量而言,黄质的吸收贡献大于非藻类颗粒物;而在其余波段中,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相对较大.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谱在490nm、676nm左右处存在2个主峰区,620nm左右处存在一次峰区,且该次峰在夏、秋季尤为明显,春季次之,冬季最小.藻类的吸收贡献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吸收贡献最大达到22.1%,平均为16.4%;秋季最大为18.4%,平均为13.1%;春季最大为15.1%,平均为9.7%;冬季最大为10.1%,平均为6.8%.由于太湖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主要由非藻类颗粒物决定,因而用次氯酸钠漂白法从中提取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而改进的数值分离法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水库生境扰动对藻类水华的作用机制,以中度扰动理论为基础,结合藻类群落生境选择学说和藻类生态功能组,开展了不同温度扰动周期、相同扰动幅度下藻类多样性变化特性和群落结构演替特征的室内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适度的扰动会促进藻类的生长且增加其多样性.中度扰动组Δ22℃/48 h藻类生物量最大,但多样性最高,不存在绝对占优藻种,而高频次扰动组Δ22℃/24 h生物多样性较小,但可降低藻类生物量.2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浮游藻类群落的演替有明显的影响,优势种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藻类优势功能组演替基本规律为:X_1(小球藻)→J(栅藻)→S_1(席藻)或X_2(衣藻),群落结构呈现出C/CR型藻类先行占优向R型演替的趋势.高温扰动频繁时,R型藻类(S_1)明显占优;无扰动或低扰动时,群落结构组成特点以C/R策略为主.适度的扰动组Δ22℃/48 h形成了多种生长策略的藻类共存的格局,且耐受高温胁迫的S策略藻类(L_0)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66.
Overwintering benthic algae not only directly impact drinking water safety, but also affect the algae recruitment in warm spring seasons. Thu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wintering benthic alga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formulating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of reasonable water resource. However, they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In this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benthic algae and their harmful secondary metabolites were studied from autumn to summer in Qing...  相似文献   
67.
为验证石墨烯基氧化钛光催化功能材料在实际工况条件下的适用性及其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分别选择云南省大理州西湖(ST-1)及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长弄塘水库(ST-2)进行为期105~107 d的野外原位围隔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催化功能材料与土著生物耦合(光催化耦合生态净化技术)对2种类型水体中污染物降解具有较好的效果,试验期间ST-1和ST-2水体中的氨氮、总磷浓度和COD分别下降71.8%、45.5%和27.3%以及3.8%、62.1%和33.3%;该技术实施后水体溶解氧浓度较稳定,分别为6.05~9.50和6.60~10.60 mg/L,水体透明度分别提升109.0%和185.7%;另外,该技术对藻类具有抑制作用,ST-1、ST-2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藻类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0.3%和64.6%。  相似文献   
68.
滇池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实验室规模的固定床反应器作为实验平台,对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影响液化性能的诸多因素,如热解温度(300~700℃)、载气流量(0~400 mL/min)、原料粒径(d<0.08 nn,0.15<d<0.25 mm,0.25<d<0.38 mm,0.38<d<3.35 mm,d>3....  相似文献   
69.
模拟高藻期碱性水源水,采用高铁酸钾对水中以颤藻和二甲基三硫醚为代表的藻类及微量嗅味污染物进行同步控制研究.在高铁酸钾与聚合氯化铁(PFC)单独混凝对藻类的控制效果对比的基础上,展开了高铁酸钾与高锰酸钾预氧化-PFC联用方法对藻类及嗅味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对比,探讨了pH、预氧化时间和浊度等条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FC单独混凝除藻率最高为90.6%,以Fe计的等量投加条件下,高铁酸钾控藻效果较PFC混凝好,除藻率可达92.4%.高锰酸钾对PFC具有强化混凝效果,可明显提高除藻率(94.5%).高铁酸钾较高锰酸钾预氧化对二甲基三硫醚的去除效果理想,且氧化时间大大缩短,高铁酸钾氧化时间1 min可去除92.5%二甲基三硫醚,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10 min后达到的去除率(74.6%).  相似文献   
70.
以昆山为例,从监测点集成范围的选择、数据采集模式研究、数据传输模式研究、数据集成标准研究、数据应用展示样机等方面,对阳澄湖蓝藻综合监测监控模式进行研究,应用3G、物联网、云推送等新技术;制定《昆山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集成标准模式》和《昆山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控通讯传输技术规范》;探索一条湖泊蓝藻综合监测监控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