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4篇 |
免费 | 353篇 |
国内免费 | 4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3篇 |
废物处理 | 142篇 |
环保管理 | 305篇 |
综合类 | 1391篇 |
基础理论 | 67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58篇 |
评价与监测 | 125篇 |
社会与环境 | 78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CH4 emission and conversion from A2O and SBR processes in full-scal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are important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CH4emission. A full-scal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monitor the CH4 emission from anoxic/anaerobic/oxic process(A2O) an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 for one year from May 2011 to April 2012. The main emission unit of the A2O process was an oxic tank, accounting for 76.2% of CH4emissions; the main emission unit of the SBR process was the feeding and aeration phase, accounting for 99.5% of CH4emissions. CH4can be produced in the anaerobic condition, such as in the primary settling tank and anaerobic tank of the A2O process. While CH4can be consumed in anoxic denitrification or the aeration condition, such as in the anoxic tank and oxic tank of the A2O process and the feeding and aeration phase of the SBR process. The CH4emission flux and the dissolved CH4concentration rapidly decreased in the oxic tank of the A2O process. These metric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phase and then decreased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phase in the feeding and aeration phase of the SBR process. The CH4oxidation rate ranged from 32.47% to 89.52%(mean: 67.96%) in the A2O process and from 12.65% to 88.31%(mean: 47.62%) in the SBR process. The mean CH4 emission factors were 0.182 g/ton of wastewater and 24.75 g CH4 /(person·year) for the A2O process, and 0.457 g/ton of wastewater and 36.55 g CH4 /(person·year) for the SBR process. 相似文献
842.
843.
以小麦和玉米2种陆生植物为金属吸收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新型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法与5种传统化学法评价土壤中Zn复合存在下Cd的生物有效性. 结果显示:①土壤中w(Cd)为4 mg/kg时明显抑制了2种植物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小麦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6.2%和23.4%,玉米的分别降低了23.5%和30.9%. ②Zn的添加能够减轻Cd对植物的毒害,并促进植物生长;Cd污染土壤中Zn的复合存在会抑制2种植物对Cd的吸收,并随w(Zn)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DGT法、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和4种化学提取法(HAc、EDTA、CaCl2和NaAc)测定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随w(Zn)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种植物体内w(Cd)与6种方法表征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0,P<0.01),但植物体内w(Cd)与DGT和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的R(>0.940)大于其他4种化学提取法. 可见,对于评价Cd-Zn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而言,DGT与土壤溶液法均优于传统的化学提取法. 相似文献
844.
845.
湘西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优势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湘西花垣铅锌矿区土壤及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该矿区土壤和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区土壤主要受到Pb、Zn、Cd三种重金属污染。其中,Pb以轻-中度污染为主,Zn以中度污染为主,Cd以重污染为主。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表明,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特征不同,油茶属于金属富集型植物,毛萼莓、芒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飞龙掌血属于金属规避型植物。以上几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耐性,可以作为铅锌矿区弃地植物修复的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846.
处理化肥厂造气废水新型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成的氧化还原树脂进行了实际废水的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辟了废水处理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47.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Biolog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4WCD)的变化趋势为:入侵地根际土(RPs)〉入侵地根围土(Bs)〉未入侵地(CK),且差异显著;而CK的功能多样性指数(日)高于BS,RPS亦高于Bs,差异均显著(P〈O.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入侵样地Bs和RPS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高27.05%、121.52%;BS和RPS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79.80%。相关性分析表明,AWCD与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知,黄顶菊入侵增强了入侵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848.
2011—2012年在黑龙江肇东、河南祝楼、江苏句容三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盐酸吗啉胍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水稻植株和田水采用UPLC-MS/MS正离子扫描测定残留的盐酸吗啉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和田水的3种添加浓度(0.005、0.05、0.5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50%-109.20%和86.40%-107.2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0%-6.90%和0.73%-3.10%。本方法在植株和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kg^-1。从消解动力学方程可知,盐酸吗啉胍在水稻植株及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2-4.7、1.0-3.5 d。从结果判断盐酸吗啉胍属较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849.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