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改善普通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BC干粉)抑制食用油火时抗复燃性较差的不足,选择聚磷酸铵、溴化钾和一水合草酸钾作为添加剂,与普通BC干粉灭火剂混合配制成复合干粉灭火剂。通过全尺度模拟试验研究各种复合粉体对食用油火的灭火效果及其抗复燃性能。结果证明,普通BC干粉与一水合草酸钾复配而成的复合粉体针对食用油火的灭火效果和抗复燃性能在几种粉体中最佳。根据试验数据和各粉体的理化特性,对4种粉体的灭火效果差异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2.
涂装作业场所使用的油漆和溶剂一般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因而此类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很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本文针对此类场所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分析对比了各种消防系统对此类场所火灾爆炸事故的控制能力,提出了超细干粉灭火系统相对于其他消防系统对于控制此类场所火灾爆炸危险的优点,同时也对探测器的选型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超细干粉灭火设备在涂装作业场所的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203.
利用碳酸盐矿化菌在底物诱导下的酶化作用,分解产生碳酸根离子,矿化固结环境(土壤水体)当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减少其危险。文章以Zn2+溶液模拟重金属离子污染体系,研究过程中发现,生产的矿化产物主要是ZnO.5(OH)62(CO)3。分别用菌粉和菌液进行微生物矿化试验,对矿化产物进行底物分解率,SEM,XRD,矿化粒径的对比研究。从对比研究结果看,菌粉复活后,可以达到与菌液基本相同的矿化效果。而菌粉相对于菌液而言,其主要优势在于能长时间储存,产品体积小,运输起来更方便,因此,菌粉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4.
李春萍 《环境工程》2012,(Z2):299-301
分别以5%的煤粉、CaO、污泥、电石渣作为添加剂,制备的垃圾RDF成型率和落下强度优于未添加对照组,RDF热值、储存性能均高于原垃圾,其中:RDF成型率和落下强度以电石渣最高,分别为90%和81.8%。热值以添加煤粉最高,达15899.2kJ/kg以上。原垃圾筛上物经过4周的储存后,产生1590mL渗滤液、挥发分含量减少了20.23%,臭度为五级,而RDF中均无渗滤液产生、挥发分无变化、臭味强度降为1级以下。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电石渣>煤粉>污泥>CaO,因此,电石渣是最佳粘结剂。  相似文献   
205.
This paper describes experiences and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ith several metallic dusts within the nanometer range. The nano dusts (aluminium, iron, zinc, titanium and copper) were tested in a modified experimental setup for the test apparatus 20 L-sphere (also known as 20-L Siwek Chamber), that enables the test samples to be kept under iner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nearly until ignition. This setup was already introduced in earlier papers by the authors. It was designed to allow the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nano powders under most critical circumstances (e.g. minimis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oxidation before the test itself).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passivation on explosion behaviour is investigated and additional tests with deposited dust were carried out to describe the burning behaviour of all dusts. For a better characterisation all samples were tested with a 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sis (STA). To minimise the influence of oxidation all samples were handled at inert conditions until shortly before ignition or start of the tes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6.
利用扫描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探究了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医药中间体菌粉A和菌粉B的表面形状及粒径分布,并进行了热解分析,证实上述特征参数存在一定差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爆炸特性参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菌粉爆炸下限处于70~90 g/m3,最大爆炸压力峰值0.4~0.5 MPa之间,爆炸性相对较弱,但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菌粉B相比,菌粉A相对安全,因此条件许可时优先采用菌粉A生产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07.
脱硫石粉贮存库气化装置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火电厂脱硫石粉贮存库运行过程中散装机出料口下料缓慢,进气母管及气化槽体中进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造对策,石粉贮存库气,石粉贮存气化装置改造后运行效果良好,以60t罐车为例,石粉的装车为例,石粉的装车时间同原来的30min减少到15min.  相似文献   
208.
提出了一种新的绿矾综合利用的途径,即绿矾经碳酸盐转化,然后采用无烟煤作还原剂,CaCO3为添加剂,进行高温还原焙烧制取还原铁粉.先将绿矾用水溶解,用理论量1.2倍的(NH4)2CO3将FeSO4转化为FeCO3,FeCO3焙烧的最佳条件是FeCO3∶无烟煤∶CaCO3为100∶60∶8,焙烧温度为1000℃,焙烧时间为4.5 h.粗还原铁粉化学成分除C含量较高外,符合国家有关标准,900℃左右经氢气精还原1 h所得精还原铁粉化学成分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9.
姜洁  许甜  刘婧  杨超  崔淦 《装备环境工程》2021,18(7):99-106
目的 揭示碱性环境下交流干扰对富锌环氧涂层失效机制的影响.方法 以富锌环氧涂层为研究对象,以X80钢为基体,手工涂敷形成带涂层的X80钢样品,通过五点测试法确定涂层厚度为(25±5)μm,施加交流干扰电压.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涂层样品在3%(质量分数)NaOH溶液中随浸泡时间的电化学阻抗变化特征,揭示交流电对富锌环氧涂层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碱性环境下,锌粉更有利于活化,但是反应速率也更快,导致活化的锌粉表面能够迅速形成腐蚀产物Zn(OH)2和Zn(OH)42-,阻止锌粉之间的电连接,同时基体Fe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发生钝化,极大地减弱了涂层与金属基体的湿结合力.当交流干扰存在时,活化锌粉的反应过程非常迅速,以至于不能形成有效的电连接和阴极保护.结论 交流干扰能够抑制锌颗粒的活化过程(ZnO→Zn(OH)2/Zn(OH)42-),促进活化锌颗粒的反应过程,削弱锌的阴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10.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槽形梁模型破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粉末混凝土 (RPC)具有高强、高耐久性以及高延展性等特点 ,因此 ,RPC在桥梁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当前对RPC桥梁的设计研究很少 ,笔者根据自行研制的RPC ,设计了预应力拼装结构的槽形梁模型 ;并进行了RPC槽形梁模型的破坏试验研究 ,以验证槽形梁模型的承载力及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模型拼装、预应力张拉及模型加载的试验现象的介绍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 ,破坏时主梁底部的拉应力远没有达到RPC的抗拉极限强度 ,而主梁腹板和下翼缘连接处的局部承载力不足才是主梁破坏的真正原因。最后 ,在总结裂缝发展和模型破坏的原因的基础上 ,对进一步的模型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